第九交響曲在旋律方向主要使用了五聲音階,在節(jié)奏方面經常使用附點音符和切分音,這部作品結構精練,基本主題在各樂章中反復出現,使這一浪漫主義原則得到認真的運用並取得特殊效果。第九交響曲由四個樂章組成,前后既有對比,又有內在聯(lián)系與統(tǒng)一,其中尤以第二樂章即慢板樂章為著名。這是作者讀了美國十九世紀詩人朗費羅的敘事詩《海華沙之歌》以后的感受和對美國內地自然景色的幻想。作者在這一詩意濃厚的樂章中所抒發(fā)出的,顯然還是借此表達他對捷克故鄉(xiāng)懷念和對祖國的頌贊。由于樂曲的旋律優(yōu)美而動人,他的一位美國學生費舍爾曾把它改編為聲樂曲(帶男中音獨唱的合唱)并得到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