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對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解,我們把全書的結構劃分為十章。第一章是對高等教育改革歷史的簡要回顧。從傳統(tǒng)大學向近代大學的轉變、“象牙塔”向“社會驛站”的轉變、英才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三個方面,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歷史軌跡進行了概括。第二章探討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因。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動力因素作了詳細的分析,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大學內在因素,從多個角度認識它們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第三章闡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主要從體制目標、結構目標和質量目標三個方面探討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第四章論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高等教育改革明確了目標后,如何運用各種策略實施改革,改革的進程如何發(fā)展,需要關注什么問題,成為第四章所要研究的內容。第五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代價。任何改革在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必然伴隨著代價的付出,只是代價付出的性質和程度不同而已。第五章探討了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代價問題和代價的合理性及其選擇。第六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支撐系統(tǒng)。高等教育改革要實現(xiàn)預期目標,要順利實施,要付出最小代價,以取得最大成功,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社會的支持,也包括大學內部各方面的支持,這是第六章所研究的問題。第七章是高等教育的觀念變革。高等教育改革,觀念的變革是先導。第七章所涉及的高等教育觀念變革包括高等教育的目的觀、本質觀、質量觀、人才觀、發(fā)展觀等。第八章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高等教育改革,體制改革是關鍵。我國高等教育體制20年來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包括投資體制、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等各個方面,這是第八章所關注的內容。第九章是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高等教育改革,教學改革是核心。社會的發(fā)展對高等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管理制度都提出了改革要求,值得我們去探討研究。第十章對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未來趨勢進行了討論,討論的內容包括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現(xiàn)代化、多樣化、大眾化、終身化、“產業(yè)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