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內容是再進《資本論》的關注與思考,下篇是重溫初進《資本論》的原解。上、下兩篇內容存在明顯的差別,它反映了我在兩個不同時期,即初進和再進《資本論》的不同感受與體驗。下篇的四章是在1986年寫的,其中資本循環(huán)、資本周轉和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三章內容,是當時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馬家駒老師一起合作為山東人民出版社所寫《(資本論)的學習與研究(2)》一書的書稿中分配給我應完成的部分,后來因某些原因該書未能按計劃出版,這部分書稿一直壓在我手上并長期作為研究生教材使用。今天把它收入《再進》,主要目的在于讓大家能在對比中看出不同時代對《資本論》理解的迥然不同的風格。下篇內容如實記載著那個時代的歷史痕跡,不能說那個時代對《資本論》的理解都是不對的,這部分對《資本論》第2卷的詮釋與理解即使在今天看來,其專業(yè)技術方面的內容也是正確的。它與上篇內容相比的主要差距在于那時人們的理論視野還不夠開闊,方法也比較死板,還未能擺脫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影響。但它是一個珍貴的歷史資料。在上、下兩篇的對比中,我們更應該在歷史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實踐的挑戰(zhàn)中去大膽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對《資本論》而言,初進是必要的,再進是可貴的。初進是基礎,再進是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