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橋其人何如?他的七情六欲所鐘,他的興趣嗜好所愛,他的煮字生涯乃至少年情懷怎樣,一句話董橋是如何成為董橋的,知者恐不多。其因一是董橋向于自律,有學養(yǎng)而不炫夸,富英國紳士風度,二是他的一些自述文字星散在林林總總文章的夾縫中,讀者見到的是斷片,零珠散玉,故難識“廬山”?! 杜f時月色》遠別于董橋散文的其他選本,別致的是該書選編宗旨以“讀人”為本,有種準“自傳”色彩。舊時的往事難忘,月色的詩意撩人。筆者耐不住誘惑,潛入董氏的天空,去品味一番他那或朦朧、或朗潤、或清輝一片的月色。自喻是文化遺民的董橋,他那遺民的種子植根于南洋的土地。年少時,他師從父執(zhí)亦梅先生習之乎者也,如沐春風。令他不能忘懷的是先生曾教他讀一本《博物要覽》,書中描寫各種珠玉犀象,可珍可玩的雅品,每則僅三言兩語,言簡意賅。先生說這是教他學會用簡潔的筆墨描摹眼前的景物,以后作文不致累贅。董橋反復誦讀,默記于心。春雨潤物,磨礪成今日犀利之筆,中外典故,信手拈來,相雜以出,調和鼎鼐,既得學者之趣,又有詩人之風。臺灣。董橋讀大學的地方。成功大學鑄就他成功的階梯。大三那年寒假,滴水成冰,偌大的校舍空落落只剩下他們幾個僑生,白天蒙頭睡大覺,晚上當夜游神。一位僑生收到家中匯款,請大伙打牙祭。面對佳肴,董橋像“久違親人雪夜相逢,滿懷是辛酸的溫暖”。他們酣飲,烏梅酒烘起了濃烈的鄉(xiāng)愁離緒,瀟灑一回又何妨?聽說同學結識的歌女白媚,家藏甚豐,有陳半丁、黃賓虹等家藏字畫珍品,還有沈寐叟的枯墨山水扇面,一睹為快大飽眼?!瓨驊涯?0年代的臺灣,他覺得臺北有點破舊,臺南簡直荒涼,臺中顯得蒼老。又覺那時臺灣的物質匱乏,但人情盈滿,世風純樸,禮數周致,連小攤販的言行都如小學教員一樣溫文。更令他難以忘懷的是文人學者名滿校園書香怡人?!坝昀?,酒暖,書香,人多情”。董橋是蘇雪林的學生,他還沐浴過梁實秋、臺靜農、林海音等文學老前輩的教澤或熏陶。小遺民在習習古風中長大。倫敦。這是董橋作研究生研究馬克思和工作過的城市。凝重古老的英國文化陶冶了他的貴族氣息,蓄養(yǎng)了他的紳士風度,這些風韻不僅融在他的作品字里行間,也塑造了他處世做人的人格和品位。香港。冒險家的樂土,最初他難覓一只稱心的飯碗,不得不“過著刻板而清醇的學院生活,親近知識避免酬酢,生活在辦公室、書房逼仄的方寸天地間。費時不久,他憑借自己的實力洞開天地,在此立足、生根、發(fā)跡,擁有令人羨慕的美差,在這塊被人稱為文化沙漠的荒原上耕耘,培植綠洲。把他的人生發(fā)揮到了極致。與此同時,他結識了啟功、苗子等一批內地的文人雅士,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和素養(yǎng)。最終養(yǎng)成心中“長劍一杯酒,高樓萬里心”那一縷乾坤清氣。鑄就了一個有文人的情懷、學人的博識、書人的雅致、閑人的雍容的文化遺民董橋。董橋說他是舊派人,窗竹搖影,野泉滴硯的光景揮之不去,盡管電腦吐字的時代到來了,心中向往的竟還是青簾沽酒和紙上風月。這是一個遺民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