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金1939年生于浙江平陽。1962年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yè)后,歷任《解放日報》記者、編輯、評論部主任、副總編輯,以及黨委書記兼副總編輯;1993年調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兼華東分社社長。主持過《解放日報》、《人民日報》的評論、理論工作,參加撰寫和編輯的社論、評論有四篇獲得全國好新聞一等獎,其中“皇甫平”署名評論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為全國新聞界首批評定的高級編輯,曾受聘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北京廣播學院和上??萍即髮W新聞與人文科學系兼職教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1992年獲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從業(yè)新聞工作40年,因執(zhí)著改革3次“惹禍”,《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作為中國新聞改革的先行者之一,周瑞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超凡膽略,執(zhí)筆諍言,引爆一顆顆“地雷”,創(chuàng)造了許多個“第一”,為中國新聞史留下了閃光的一頁。朱镕基同志給周瑞金八個字的評價:文才可用,心術尢正。本書編輯了周瑞金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fā)表的近60篇文章,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許多篇章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尤其是“皇甫平文章”系列,更被譽為是繼“實踐是檢驗真理惟一標準”后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山之作,其作用之巨大,影響之深遠,無論在中國的新聞史還是思想史上,都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如今重讀這些文章,我們依然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那種新舊觀念的激烈碰撞,驚心動魄的思想交鋒。從事新聞工作40年,因執(zhí)著改革3次'惹禍',《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作為中國新聞改革的先行者之一,周瑞金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超凡膽略,執(zhí)筆引爆一顆顆'地雷',創(chuàng)造了許多個'第一',為中國新聞史留下了閃光的一頁。本書精選的另一部分隨筆和散文,則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周瑞金溫情的一面,無論敘景思人,皆字字珠璣,文采斐然,行間掩不盡書卷氣。周瑞金是一道風景。這風景,說的是周瑞金的文章。而且,周瑞金的文章是自然風景。何謂自然,我想大概是不用解釋的,指的是區(qū)別于不自然的或人造的而已。手頭堆著厚厚一摞《寧做痛苦的清醒者》的校樣。一共有39萬字,我整整讀了一天半時間。有些讀了兩遍,還想讀,如《列寧墓前的沉思》。這篇文章寫于1989年5月,刊載在《解放日報》上。作者在文尾附記中寫道:“本文是作者1989年3月隨中國新聞?磽歐夢是八樟斃吹囊黃ㄑ?,真蕦ф@劑說筆彼樟敵泄裰毖∪嗣翊淼那榭觥魑芳鍬跡嗣強梢醞腹疚目吹澆馓邇八樟詬母锏囊桓銎??!被褂心瞧竺ΧΦ摹陡ヅ┠肌貳N惱灤醋髡呃吹矯攔茲巫芡郴⒍偌蟻緄囊環(huán)W魑?,华盛秲唴s僑ゴ舐驕芩玖睿笥執(zhí)僑ァ懊揮腥紋諫舷蕖鋇淖芡持?,玲u謂餳墜樘錚乃錙縭羌鍬跡閡蘊鐫案髡吆禿⒆用親娓傅納矸藎拔俅緯晌┟穸薇雀咝恕?。当然,还有《欧f疵西省貳C娑耘穎礎按撕廾嗝轡蘧凇鋇姆閑媯八夢頁浞至炻粵聳裁唇醒舾?,什么矫{磺荒印?。吭谥苋鸾鸸P下,他多位心儀老師的昔日音容再現。在《為人民立言的勇氣》里,他這樣寫趙超構:“1956年正當全國新聞界照搬蘇聯(lián)《真理報》的辦報模式,把大小報紙辦得沉悶乏味的時候,趙超老毅然起來沖破這種辦報模式,為《新民晚報》提出了嶄新而大膽的辦報口號:‘短些、短些、再短些,廣些、廣些、再廣些,軟些、軟些、再軟些’?!薄埃保梗福材?,他寫了《江東子弟今猶在》的雜文,要人們警惕‘四人幫’殘余分子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的危險?!敝苋鸾鸸P下的事件,處處充滿著思想的剛性,然而,對于師長他同樣滿懷深深的感戴之情,他這樣記敘鄭拾風:一天,拾風老師來到我的辦公室,忽然向我問道,你知道上海不少居民住閣樓、亭子間,他們的馬桶放在哪里嗎?我一時不知所措,答不上來。他微笑著對我說,作為專欄編輯主要是宣傳移風易俗,一定要多了解上海社會,了解有哪些舊風俗,了解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想法和難處。“他還要我星期天到城隍廟逛逛,到九曲橋的茶亭里坐坐,泡杯茶與茶客們聊聊?!庇杏洈⑽淖执蠹业奈恼拢灿忻枋鲋袑W老師的圖畫。有記錄歷史畫卷的宏大筆墨,也有勾勒另類世界的細微雕刻。周瑞金信筆寫去,大小由之,處處生輝。這部書稿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散記篇”。打頭的即是《“寧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無憂的夢中人”》,追思的是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王若水。作為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對于王若水的大名,可謂無人不曉,周瑞金也是當然。1963年,已在解放日報工作的他,讀到王若水受到毛澤東表揚的一篇文章《桌子的哲學》,心中無限感佩,“王若水便成為我心儀的老師”?!懊\有時竟又如此巧合,30年前心儀王若水的我,想不到30年后——1993年,從解放日報調到人民日報,接任的正是10年前王若水被免去的分管理論、評論的副總編輯職務。也正因此,我有機會見到了王若水?!北M管周瑞金“并不完全贊同王若水晚年部分著作中的一些思想、觀點和論斷”,“但是我敬重他作為學者獨立思考、自由思想的權利”。周瑞金于2002年3月寫下的《寧做痛苦的清醒者》的文章,雖然距王若水逝世才兩個月,但距離他離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崗位的1983年,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這一篇為20年前那場爭論作出客觀結論的紀念,表明我們國家已經發(fā)生和還在發(fā)生著的巨大變化。作者肯定當年王若水提出防止異化的警世諍言:“確實是難能可貴的理論創(chuàng)見”。“人物散記篇”的第二篇文章是《敢說逆耳真話一副諍友熱腸》,記的是著名民主人士千家駒?!顿Y本論》譯者之一千家駒在深圳辭世,周瑞金為“我們黨失去一位讜論直言的諍友”,“沉默哀思良久”。眾所周知,千家駒曾經“一時想不通,憤而出國”??伤髞怼坝稚钍茏鎳罨母?、擴大開放、經濟發(fā)展、政通人和的大好形勢感召,幡然致函中央”,要求歸國?!八飓@準‘來去自由’,終返回深圳定居,安度晚年”。周瑞金在文章結尾引用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為知識分子形象概括的一句話評價千家駒:“特立獨行的人,能向權勢說真話的人,耿直、雄辯、極為勇敢及嫉惡如仇的人。”書稿的后兩部分為“時評政論篇”和“‘皇甫平’風云篇”。我讀畢,掩卷在手,良久無言。上周,文匯出版社總編輯蕭關鴻打來電話,說是讓我讀一部好書。有好書讀,欣然從命。但后面還帶著個任務:寫書評。這就給我出了個大大的難題。周瑞金是新聞界前輩,是我敬重的老師。作為后來者,我能寫什么,能“評”什么,敢“評”什么?我是抱著寫些“讀后感”的學生心情,答應了老朋友蕭關鴻的。只是,捧讀完了,心頭洶涌著萬千思緒,感覺到真應該寫點什么,也真有感想要寫……我久久地默想著。二在約定的時間,再次來到周瑞金的家。曾多次約稿來此,離最近的一次,卻也有四個月了。原先約寫的稿件,現在都在這本共有著461頁的著作里了。面對周瑞金,我道出了自己讀完《寧做痛苦的清醒者》的感受。一同以往,他靜靜地坐在沙發(fā)里,聽著我說??墒?,從五湖四海不斷地打到周家來的電話,卻容不得他安靜。他自然是要不斷地站起來,拿話筒答話。都是些“文字機構”打來的,有在北京相當著名的媒體,也有國務院某部機關的刊物,也有南方的和溫州家鄉(xiāng)打來的。有的居然跟他討論起了某篇文章的長短“得失”,更有約定“要經常通話討教”的。還有長長篇幅的文字傳真??粗拿β?,我不由想起了在《后記》中他寫下的話:“從事新聞工作數十年,幾乎天天跟文字打交道,許多朋友勸我將撰寫的文章結集出版,我卻興味索然。我一直以為,新聞是速朽的,記者的所聞所記所感,時過境遷,明日黃花,還有多大傳世的價值?何況,在職業(yè)崗位上掌控甚嚴,多數是奉命作文,套話充斥,味同雞肋,難有創(chuàng)見。尤其是那階級斗爭為綱歲月,今亦一是非,昨亦一是非,此?嘁皇欠牽擻忠皇欠牽前訓筆蔽惱履貿隼?,瓢d魂菪Υ蠓健!薄敖輳司傭擼幢試滴淳?,手痒痒然,不时粍幨[┮槭甭壅?、純S誦鶚碌奈惱隆S捎誆輝諂湮?,不谋其政,故精梢d弦裁揮惺裁詞浚梢運夾髯雜砂肯?,见金~嬉夥⒒櫻筆閾匾?,言准s旱毖裕醋約涸感?,祾觳是一种文化享受?!庇墑牽庋矍暗牡緇?,膲q葡碌謀矢?,遍`竊僖餐2幌呂吹牧恕?對于已讀的文字,對著周瑞金,我非常直觀也非?!皹闼亍钡氐莱鲎约旱母惺埽哼@些文章膽子大。這也是許多讀過周瑞金文章的人的感受。周瑞金拿出已經寫在稿紙上的他的“答題提綱”。他對著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一個補天派。淡然一句,涵義頗深。捅漏子的拆天派,當然需要膽子,但是補天也要膽子,也許需要更大的膽子。1991年初的皇甫平事件,當然是典型的補天事件,然而沒有天大的膽子,又有誰能做得到?周瑞金以慣常的輕軟口吻,與我徐徐道來。作為文字工作者,想出書,是太天經地義的事情了。只是,對于這本書,我要的不是一本單純意義上的文字結集。一般層面上的流水賬、豆腐賬,我是堅決不取的?,F在我已經拿掉了10多萬字論述新聞改革的文字。割舍了。要說起我的一生經歷,非常簡單。三個學校兩個單位。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大學畢業(yè)就做新聞工作,在解放日報31年,在北京人民日報10年,退居二線已3年。這本書分三個部分,先是散文,人物散記篇,后面是時評政論篇,三是皇甫平風云的單獨成篇。我這一生在新聞單位,主要從事的就是評論工作。我分管過理論、國際報道、經濟報道、地方版等等,但從未離開過撰寫時評、政論、專論。我的一輩子的工作特性,決定了我的記人敘事,也都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獵奇的或逸情的山水文字。你可以看到,我站在列寧墓前,寫的是“此時當下”1989年莫斯科、列寧格勒的公民直選。這是在記錄一個國家命運在變遷年代的政治事件。我在2000年寫了去華盛頓家鄉(xiāng)的感想。兩年后,我寫下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新成就》,發(fā)表在《新民周刊》上,其中有這樣的文字:“在黨的十六大以前,我們黨最高領導人的更替,都是在激烈的政治動蕩和斗爭中進行的”,黨的十六大“順應了時代政治潮流,開創(chuàng)了黨的領導機構制度化交接班的新氣象”。我在《弗農凝思》中寫了華盛頓的交班,在時評中寫了我們自己政治生活中的最高領導層的制度化交接班。我的思想一以貫之。這兩篇文章屬不同的文體,一為記敘,一為議論,制度化平穩(wěn)交接班的中心思想是完全一樣的。我可以運用各種文體來寫作,但是我的文字中心是“識見”。從我的時評政論當中,完全可以看出我的眼光、我的見解、我的思考,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從皇甫平文章的呼喚改革,阻擊所謂“姓社姓資”的詰難;到我在中央黨校學習班的發(fā)言,再到黨的十四大后改革攻堅戰(zhàn),再到十五大、十六大的文章,都表明了我對于中國改革事業(yè)一以貫之的關注和滿腔熱忱。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人生道路與時事風云難分難舍。更何況我做的工作,就是政治評論,我責無旁貸,我義無反顧。我將“皇甫平風云”單獨列為一個部分。這部分共有13篇文字?;矢ζ绞录扒昂蠛蟮奈恼拢急皇占M來,為的是展現當年這一事件的全貌。可以這樣講,皇甫平評論是我一生中做政治評論員工作的華彩樂章。這是我人生所積累、所鑄造的政治良知、人生品格、傳統(tǒng)信念、自身素養(yǎng)相組合的一次噴發(fā)。這次在書中收集的,是在今天條件之下,我所能夠公開披露的所有文字。其中有從來沒有發(fā)表過的、鮮為人知的部分,揭示了在中國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當中,鄧小平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坐看風起云涌”的政治家風采,更表現出他88歲高齡南方講話的堅定信念,鄧小平講話再次奠定了中國繼續(xù)改革開放的目標和方向?;矢ζ皆u論是應中國時代命運的要求而生的?;矢ζ礁已匀怂桓已?。當時問題的關鍵在于,那么多的人都知道,皇甫平文章表達的是鄧小平的講話精神,但還是要來討伐。這就是當年斗爭之所以激烈的真正原因。當時,我倒是扛住了巨大政治壓力,奮力據理抗爭了一番,在新聞生涯中難得體驗了一回輿論風波、政治較量的悲喜劇的滋味。在今年2月份采訪他的時候,他說,面對當今中國的巨大變化,對于當年的皇甫平事件,“真有恍若隔世之感”。那天,他送我到電梯門口,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說:“你要知道,我當年刊發(fā)皇甫平的文章,要承受多么巨大的政治壓力?。 蓖矍霸缫褟哪欠N超規(guī)模的人生負荷下走過來的周瑞金,我依舊相信,如他這般的“痛苦的清醒者”,人在江湖、心憂廟堂的“范仲淹”,盡管中國從來都有,但也從來不多。要甘愿奉獻出自己身體和心靈,一同與國家來經受鐵煎火熬,真正是談何容易。三周瑞金坐在沙發(fā)上跟我講話的姿態(tài),是兩腿盤著,有點像佛像的樣子,還有點瑜珈的意思。在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身上,幾乎看不出他曾經滄海的半點影子。周瑞金曾以“奇書、奇人、奇功”為題,寫過國學大師南懷瑾的“靜坐修道功”。想來,他的眼前模樣,也必是有緣由的。對于自己,周瑞金的概括是,經歷簡單,三個學校兩個單位,四十余年一支筆,可道路坎坷,體驗復雜?!拔乙矌灼饚茁涞摹薄V袑W時代的周瑞金,有過餓肚子的經歷。再節(jié)約,家中本來就短缺的“現金流”也有斷了的時候。于是,只得讓饑餓的“間距”大一些,在一個月里“分散了”餓。有時候一天也就只能買幾個一分錢的米餅充饑。他半年打赤腳不?┬櫻奔涫譴用磕甑模翟碌劍保霸隆K猿埃漢迷諤煲膊惶?。一庚l鱟硬惶擼戇逡膊凰闋呈檔哪瀉⒆櫻諼輪萆接牒V淶鈉獒飛習仙媯饈焙虻鬧莧鸞穡嘈擰笆郎銜弈咽攏灰系橋省薄?1957年,復旦大學新聞系以40錄1的比例在溫州中學招了4個人。周瑞金名列其中。1962年,他畢業(yè)分配到解放日報,亦屬極少的留在上海工作的佼佼者之一。1957年與1962年,分別屬于中國政治和經濟的“困難時期”。周瑞金對于自己的奮斗結果是滿意的。他在報社辦公室的玻璃臺板下壓了首鄭板橋的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盡管自己沒有任何“背景”,可他相信,目標如一,努力始終,定會有好的成果。“文革”開始,因不愿批判“報社里對自己很好的老領導、老同志”,他自己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修正主義苗子”。批判火力之猛,使得27歲的他都不敢去食堂吃飯。每天中午,他獨自一人到南京東路口的老正興飯店去“解決肚子問題”。周瑞金說自己現在喝一點酒,就是在那個年代的那個店里學會的?!澳乔榫爸两駳v歷在目”。酒入愁腸,猶如抽刀斷水,其實也是無濟于事的。食堂不敢去,家是應該回的。因為他要回家探親。今天的周瑞金說:當年踏上輪船,從溫州返回上海,面對滔滔東海,常揪心第二年還能不能再回溫州老家探親。因為,他身邊有兩位好朋友就相繼被抓坐牢了。此種蒼老的悲涼心情,乃是周瑞金的第一個人生起落。浩劫終于過去。1983年,周瑞金再度成為“培養(yǎng)對象”。在填寫中國人都很熟悉的履歷表時,他填上了在“那個十年”寫過的若干錯誤文字。雖屬“遵命大呼隆”,但也是“大批判文章”。他認為,已經被實踐證明的個人歷史,無論正確還是謬誤,都應該由自己負責?!皻v史是自己寫的,今天我擁護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一時,誠實成為了他留在原位的原因。望著同輩升遷,對于自己的“失望”,他頗有“文章憎命達”的感慨。時過三年,周瑞金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又過三年,1989年他升任解放日報黨委書記兼副總編輯。后來他才知道,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了解到周瑞金所謂“批判文章”的由來和他坦誠的品格,稱贊他“文才可用,心術尤正”。此乃周瑞金的第二個起落。第三個起落,就是中國新聞界幾乎無人不知的“皇甫平事件”的“副產品”。周瑞金已經接到中央調令,赴香港大公報任領導工作。他卸下解放日報的職務,交代工作,開過歡送會,自己也購置了相應的生活用品。但是,北京一個突然的電話通知,終止了他南下的步履。周瑞金“凝固”在了“半空”之中。此等事件,此景(如果說這也算得是“景”的話)此情(情緒之情),真是何以堪。兩周后,解放日報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有個“書畫展”活動,周瑞金參加了,他寫了一個大字條幅掛在墻上,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那兩句。如此詩句的內涵是非常清晰的,我依舊根系遒勁,枝葉瀟灑。報社一同事悄言對他說:我知道你的意思。最有意思的是,周瑞金進解放日報的大門,以一名剛剛就業(yè)的學生的身份,寫了“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壓在玻璃板底下,而當他將調離而又不能離解放日報的時候,他又以報社黨委書記、副總編輯的身份再次寫了一遍這兩句詩表達心聲。而且字寫得更大。而且不是給自己看,是給全報社同仁看。這當然是“落”?!捌稹笔呛髞淼氖虑?,1993年,中央調周瑞金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說是采訪,其實是一種交談,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三個小時。又來個電話,周瑞金“壓下”不聽。他說道——你問我,我的這些文章的“識、膽、略”從何而來,還是老話:經歷簡單,道路坎坷,體驗復雜,一切從中而來。我以為,做人做事須有“三性”。一曰人性,二曰理性,三曰靈性。人格尊嚴,崇尚科學,超越生命;世界變化無窮,而人生如此短暫,宇宙探索是無窮盡的。我很看重,也很追求的,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品位。這么些年來,我遵循一條原則:無為不入世,有情始作人。一個人來到世界,庸庸碌碌,那你來干什么?我的物質生活非常簡單,一個人在北京的時候,家里人帶些樂清泥螺來“過日腳”,我就很滿足。宋儒張載倡言:“為天地立心”,就是要求一切有抱負、負責任的仁人志士,能順應宇宙萬事萬物向上進化的要求,去自覺推動社會歷史合乎規(guī)律地向前發(fā)展。敢為天地立心者,也必能為民眾立言。中國歷史上為民請命的志士仁人不絕如縷。魯迅稱他們?yōu)椤懊褡寮沽骸?。人有智力,人類探索宇宙奧秘、追求社會真理。一個知識分子要堅持真正的人文精神,絕不能以個人功利為上,依傍世俗標準,人云亦云。我喜歡文字寫作,這輩子做的又恰是“立言”之事,前有榜樣,我當奮力為之。還有,做人要有真情。讀書辰光,老師教我;來到報社,領導扶我;沒有他們的教誨和幫助,我將一事無成,哪里還會有我的今天。自然,人生恰似萬花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紅藍黃白紫、酸甜苦辣澀。這就是人生,多滋多味,多姿多彩。人到老年,以往再苦再難再揪心再懊惱的經歷,也都已演化?砂卟笛だ謾⒒匚段耷畹幕媯媚閭邐鍍渲行縷妗⒖砣蕁⒗斫夂吞窬病;故敲蠖牧驕涫豪紊⒎萊Χ?,房~锍ひ朔叛哿俊U飭驕涫?,我仕NR饔降摹?我非常喜歡岳麓書院的那副楹聯(lián):“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這三句我一直默記在心,奉為自己的人生格言。在周瑞金書中,還有很大篇幅的文字,闡述的是經濟“全球化條件”、“知識經濟挑戰(zhàn)”、“企業(yè)形象”、“創(chuàng)新人才”等研究文字,內容顯得非常具有前瞻性。他說,我愛讀書,我還走過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這些都培育了我的寬廣眼界。這次的《寧做痛苦的清醒者》,收集的文章都是最初的原稿,或是迄今所能公?牧系淖钚虜鉤?。諒T┪惱碌姆⒈硎奔洌械木嗬虢裉煲丫校保岸嗄輳械慕鱸謔輪?。訌浨{鸞鸕幕八擔航裉旆⒈淼娜棵揮小凹舨謾保僑?,矢`N腋惺蘢耪飫錈嫻囊桓觥笆奔洳睢??!笆奔洳睢笨梢雜形奘內故?,但揍摠威的恼姯,哉V裉煊Φ筆怯朧本憬???文章得失,仰天俯地,寸心自知;思接千載,精騖八極,自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