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男,1966年,先后就讀于山東歷史系古專業(y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歷史學博士。主攻漢唐考古與美術史,專著有《安丘著家莊漢畫像石墓》(合作)、《魏晉南弱朝壁畫墓研究》,主持翻譯文庥《禮儀中的美術》,發(fā)表論文三十余篇,現(xiàn)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姿勢和表情。 歷史上的角色退場了,但那些角色的姿勢和表情卻凝于陶土,鑄于青銅,銘于貞石,繪于紙帛。它們或被供奉在祭壇上,或被裝點在居室中,或被掩埋在泥土里。盡管時間的水流已經將其背后的許多細節(jié)沖刷得模糊不清,但無論莊嚴、神秘、雍容,還是天真、放達、沉靜,那些變來變去的面孔都擺脫不了時代的印記。 與它們對視,歷史的密碼就暗藏在這些表情中。 藝術從什么時候開始表現(xiàn)人?為什么表現(xiàn)人?怎樣表現(xiàn)人?誰來畫?畫的是誰?誰來看?畫在何處?……追問下去,又牽連進一大堆人、物、事。 跟隨著這些人、物、事溯流而上,或者就可以走進歷史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