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山,多倫多大學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1977年入湖南師范學院外語系,1981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系。畢業(yè)后在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從事研究。1987年赴加拿大求學,師從美國非洲研究學會前會長MartinKlein教授。2001年在曼隆學院、斯坦福大學、華盛頓大學、伊利諾斯大學進行短期講學。主要著作有《殖民主義統(tǒng)治與農村社會反抗》《非洲華僑華人史》學術興趣主要包括非洲研究、殖民主義、比較民族主義和華僑華人研究。本書采取的是以理論探討與個案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并按時序和內容分為上、下兩篇。第一章就非洲民族主義的理論和運動進行了闡述,分析了非洲民族主義思想的四個特點——反帝反殖、爭取政治獨立的本質特征,借用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口號并賦予其新的內涵,溫和的人道主義色彩,強調泛非主義的種族腳大陸性,并對非洲民族主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1800-1919年,1919-1935年,1935-1960年,1960年以后)進行了概述。第二章探討了非洲民族主義與民族知識分子的關系,并以曼谷拉的民族主義思想演變作為個案。第三章研究了作為非洲民族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宗教運動。第四章分析了農民的社會反抗在民族主義運動中的作用。第五章分析了非洲國家獨立后民族主義遭遇的各種困難,著重探討非洲民族主義的兩重性以及獨立后出現(xiàn)的軍事政變、跨界民族和地方民族主義三個實際問題。第六章對“部落”、“部落主義”和國內一些學者常用的“部族主義”等概念進行了分析,主張我國學術界應該放棄“部落”而改用“××人”或“××族”,放棄“部落主義”的提法而改用“地方民族主義”這一提法。第七章研究了地方民族主義的緣起。第八章探討了非洲地方民族主義的演變。第九章探討了國家民族建構的理論與實踐。第十章進一步探討了非洲民主化與民族建構的關系和民族建構的可行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