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推崇《三字經》的人,稱它為“袖里通鑒綱目”、“千古一奇書”,“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確實,自宋以后《三字經》成為一本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啟蒙教材。以王相注本為例,全書正文共一千一百二十八字,包含的內容卻非常廣博豐富。首先講教和學的重要性,如:“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薄坝癫蛔粒怀善?;人不學,不知義?!边@些話成了人們多年傳誦的格言,至今仍有其積極意義。其次講禮教規(guī)范,其中不少話宣揚“三綱五常”之類的封建倫理道德,是不足取的;但“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這些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故事,卻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對教育兒童也還有其積極的意義,未可全部否定。再次是介紹數目、四時、五行、六谷、六畜這些基本名物,介紹“小學”、“四書”、二八經”和“五子”這些當時年輕學子所必須具備的常識。然后用較長的篇幅講述歷史《三字經》為宋代人所作,其談歷史的部分,原來寫到宋朝就完了,自遼金以下,都是明清人續(xù)寫的。王相注本講到明末:“迨崇禎,煤山逝?!闭绿字赜啽局v到清未:“十二世,清祚終?!庇涀∵@些整齊押韻的句子,對中國自傳說時期的伏羲、神農、黃帝至宋元明清的厲朝名號就記清了。書的最后講了很多我國歷史上發(fā)憤求學成才的人物故事,如:“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而且明確指出:“有為者,亦若是。”要不然的話,“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边@些話對勉勵兒童奮發(fā)向上,做有作為的人,無疑是有啟發(fā)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