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字伯虎、子畏,號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1470年出身于吳縣的一個商人家庭,“幼有俊才,博雅多識”,11歲就文采極好,并寫得一手好字。年長后仕途順利,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xiāng)試,獲中第一名“解元”。次年赴京會考,后受徐經考試舞弊案牽連入獄,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負的唐寅對官場的“逆道”產生了強烈的反感,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這位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唐解元,確實才華橫溢,倜儻風流,儀表堂堂,人品出眾。三歲孩童皆知唐伯虎的大名,能認出他的畫,熟誦他的詩?!安粺捊鸬げ蛔U,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孩童當成兒歌唱。唐寅畫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一不能,是個奇才。他的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以題材新穎,構思巧妙,筆墨美麗娟秀而成畫中珍寶。在畫法上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墨筆流動、揮灑自如的近似白描淡彩的仕女畫,一種是線條細致、設色妍麗的工筆重彩,《吹簫仕女圖》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洞岛嵤伺畧D》畫中一女子美麗端莊,雍容華貴,低頭吹簫,全神貫注,但眉間微帶哀愁,似乎黯然神傷,無助而無奈,獨自一人,在空曠中用簫聲傳達出她內心的哀怨,講述那凄涼的陳年故事,這難道不是唐寅晚年的自身寫照——無助的、無可奈何的,只有自己聆聽那委婉的簫聲。畫自是好畫,而且勾、點、暈、染,筆筆精到,大有古法,無論仕女的面龐、衣裝的絢麗、以及佇立吹簫的形態(tài),都是地道的行家手筆。畫本身的精妙即有獨立價值,寓意只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精妙之上而已。但更進一步的含義,還在于唐寅的確有他的兩面性。他既有報效家國、博取功名之志,又有縱酒放浪、頹廢自處的名士做派。清人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唐寅賦性疏朗,任逸不羈,頗嗜聲色……”,足知他的風流放蕩是舉世皆知的。他曾有一印,“龍虎榜中名第一,煙花隊里醉千場”,這更是表示他混跡煙花,買笑買醉的落泊行徑?!洞岛嵤伺畧D》也表明他沉醉于聲色之娛,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唐寅在失意潦倒時對往昔浪子生涯的一種追憶,其中有著沉痛徹骨的遺恨與無可奈何的悲哀,是一種在花街柳巷縱情聲色之后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