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從宋至清,全國各省幾乎都有作坊出品。湖北木版年畫雖不及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廣東佛山的產品那樣聞名遐邇,但其歷史地位及影響不可忽視,無論繪畫、刻工、印刷還是題材、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技藝水平。湖北木版年畫品種繁多,可分為門神、單幅年畫、中堂、四條屏、斗方、灶畫、燈籠畫等。并依據房屋建筑,門庭規(guī)格等實際需要,確定紙張的不同開本,那時每個作坊雕刻的印版最少的也有幾十個品種,每個品種有五個套版;逐年增刻的新版,堆起來似小山,可見其繁盛景象。湖北民間剪紙,有剪、刻兩種。鄂西北以剪為主,自剪自用,廣泛應用于民俗生活。樣式有窗花、燈花、喜花以及鞋墊花。而在近代江漢平原及鄂東地區(qū),由于商業(yè)的發(fā)展,裝飾刺繡進入干家萬戶,一剪紙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因此,更多地是使用刀具,以刻代剪,從而逐漸發(fā)展成一種小規(guī)模的手工業(yè)生產作坊,成批生產雕花剪紙進入市場。雕花剪紙又名“花樣”,主要是供給婦女刺繡使用的圖案底稿;是和民眾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傳統(tǒng)圖案。制作過程是將十張以上的薄紙重疊在一起,放在蠟板上用小刻刀雕鏤,再用細針在紙面上刻扎許多針孔線路,提示繡法和重點。皮影由剪紙衍變而來,二者的刻制及表現手法同出一源,但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又各有不同。皮影與戲自在形象、音樂、唱腔等方面是相互影響、借鑒的。我國有上百種地方戲曲,它們各有6己程式化的化妝臉譜——生、旦、凈、末、丑以及相配套的衣冠造型:皮影也是如此,其中最生動的是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