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玉器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8000年前,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的美玉飾品,芳澤百代。四五千年前,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祭祀用玉,使玉蒙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二三千年前,先秦、兩漢的帝王、貴族,以玉示等級、明身份,彰顯君子的人格、品性和地位,甚至用玉來殉葬。1000年前,唐宋時期的玉,則逐漸褪去神秘的光環(huán),走向市肆,親近百姓。300年前的清代乾隆皇帝,更是講究玉的材質,把玉的制作工藝、裝飾紋飾和器物造型等各方面發(fā)展至極,令后世人自嘆弗如。玉,伴隨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與21世紀相交后的新千年。與此同時,關于玉的文化、研究、鑒賞的文獻也不絕于史。時至今日,玉的文章、著作和圖錄更是目不暇接?;蛟忈層裰畠群⑽幕?,或是斷代、器類的研究,或為圖文相隨,賞析一番。而作者撰寫的此書則另辟蹊徑,把古代玉器的文化、研究和鑒賞三者結合起來,通過80篇短文,闡述了玉器的基本特征、鑒賞要點和歷史文化背景及藝術價值。如在《衢州史繩祖墓出土玉文具》篇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南宋史繩祖墓出土7件玉文具的器物特征和相關雕琢技法,使讀者對南宋的玉文具有了新的認識。史繩祖“官至朝議大夫。一生篤志強學,著述豐富”。墓中出土玉制文房用具,是符合墓主人身份的,印證了其文士學者的生涯。最后一節(jié)中,作者對玉文具的發(fā)展捧出精辟論述:“最早的玉文具見于商代婦好墓,有調色盤、研磨器等。南宋史繩祖墓玉文具的出土,說明此時已開始形成一種較為系列化的獨特文房器類,并逐漸占據了文房書案的一端?!倍潭處拙?,點明了玉文具的演變脈絡,為讀者欣賞史繩祖墓出土文物提供了一個較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在80篇短文中,既有某一時代、某一文化的玉器的綜合性概述,又有某類器物的專題賞析,可謂點面結合,相得益彰。在具體器物的介紹中,作者大多遴選具有典型意義的出土玉器,為我們鑒賞同類的傳世品提供了可信的標尺。全書用語,通順洗練,層次清晰,言之有物,論之有理,是初學者的良師益友,對研究者也有所裨益。斑斕璀璨的古代美玉,令世人心馳神往。閱讀此書,會使我們在鑒賞之際多一份理性,感嘆之時增添一份思考。這既是作者的期望,也將是讀者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