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佛教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最早由后秦鳩摩羅什于弘始四年(402)譯出。1卷。以后相繼出現(xiàn)5種譯本:①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②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③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④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經》的第九會);⑤唐義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外,還有藏文、滿文譯本等。此經以一實相之理為體,以無住為宗,以斷疑為用,以大乘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被稱為一經之精髓。意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認為應“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對現(xiàn)實世界不執(zhí)著或留戀。由于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不過于浩瀚,也不失之簡略,故歷來弘傳甚盛,特別為惠能以后的禪宗所重。《金剛經》梵文本在中國、日本、巴基斯坦、中亞等地都有發(fā)現(xiàn),中國吐魯番等地并有和闐、粟特等文字的譯本出土。此經傳入西方后曾被譯成多種文字。1837年修彌篤根據藏譯首次譯成德文,1881年F.馬克斯·繆勒將漢文、日文及藏文譯本加以校訂,譯成英文,收入《東方圣書》第49卷。1957年愛德華·康芝又再次譯成英文,收入《羅馬東方叢書》第8卷。達爾杜根根據梵文并對照中國滿文譯本,譯為法文。日本宇井伯壽、中村元等曾多次譯成日文。本書中的《金剛經》,是譯者根據羅什譯本,針對其以佛僧對話的基本形式來斷句、標點和分段;注釋部分,采用以句為主,兼顧數句一旨的方法,依次進行;全譯只是“新注”水到渠成的結果,其目的在于為廣大的讀者在閱讀時提供一些便利,以助于更多的讀者了解這部佛典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