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中國有重大影響的文化名人,包括陳染、黃永玉、廖靜文、韓美林、劉墉、畢淑敏、周國平、王蒙等。介紹了他們一些狀況。推薦序:瞧一瞧看一看鄒靜之初學寫作時,對一位文字極好的前輩充滿了崇敬。千方百計打聽到他的住址,巴巴地去了,望著他窗的燈光而不敢上去。他家樓下有間酒鋪,喝了酒壯著膽子爬上樓,見面劈頭就問他一個哲學的命題。他站在走廊昏暗的燈下,看著我說不知道。然后,兩人喝酒,碰杯的一句話是“為痛苦的質量干杯”。那一瞬間我覺他變得虛幻了,沒有他的作品真。一直以為作家或藝術家最可接近的就是他的作品,作家是依附在他作品上的。但作家在作品中是努力認清自己,而在社會中要努力保護自己,保護的目的是,怕傳達出去的那一部分是錯誤的或不完整。因此錢鍾書先生說:吃了雞蛋就好了,干嗎要看下蛋的老母雞。他這種十分巧的拒絕,實際上也是一種怕。但有時還是想看看老母雞,只是想表達對它下的那個蛋的尊崇和仰慕。這些年我只限于看報刊和電視中的名人訪談。我喜歡讀那些李冰說的文化動物回答問題式的談話,即使有遮掩或秀的成分,我也愿意看。否則你知道的就會更少。這是一個傳媒的時代,按李冰的話來說:你不站出來說話,也許會被誤解得更深。我原來讀報除了文學副刊,從來不記作者的名字。文學副刊是看了作者的名字再來讀文章的,某些人的文字必讀,某些人必不讀。除了文學副刊外,其他的文字只是讀標題或讀內文,從不管是什么人寫的。認識李冰之后才知道,那么多的人物訪談都是出自她手?,F(xiàn)在回過頭來看,那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李冰訪談的文章寫起來竟都是不大一樣的,我印象深的是寫余光中的那篇,是按幾點幾分的從進余先生住的賓館大堂開始寫的,幾點幾分在說什么,幾點幾分接了老同學的電話,幾點幾分要走而未走,都寫了出來了。很有現(xiàn)場感,這樣的結構,會看出采訪者的用心,文章讀起來也搖曳多姿。很多時看傳媒中那些記者的提問,實在替那些被采訪者生氣。提問題實在是門大學問,是要做很多很多功課,才能問出讀者要看的,被采訪者想說的話來的。后來知道李冰在采訪一人之前,要做很多很細的功課。這種功課不是那種從傳媒到傳媒的慣常問題的重復,而是要以一個欣賞者的角度先去讀人家的作品。一個仔細讀過或沒有讀過作品的采訪者,提出的問題是截然不一樣的。而只有做過更細功課的采訪者才能與受訪者達到會心的交流。讀者讀到的也是他們想看到的東西。李冰能這樣連...[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