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屬于《舊約》中的歷史書體裁,它一般被分為上下兩卷,而原本只是一卷,分卷是為了使用起來方便。它講述了從大衛(wèi)的兒子所羅門登基(公元前970年)到猶大國滅亡(前587年)期間,共約400年的歷史。它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了以色列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君王所羅門的故事,詳述他如何以極大的智慧使以色列眾支派成為一個統(tǒng)一、強大的國家,以及為上帝修建耶路撒冷圣殿;但是他晚年沉湎女色,娶了許多外族女子,將異教神帶入以色列,從而遭到上帝的嚴懲,以色列分為南北二國(以色列國和猶大國)。第二部分講述了以色列分裂后南北二國的歷史,兩國由于不遵守上帝的律法,從而先后亡國,人民被擄到巴比倫,從此進入漫長的流放時期(公元70年羅馬人徹底摧毀耶路撒冷,以色列人開始流落到世界各地)。這一段歷史在同時期其他民族的文獻中也可以找到,因而大體可信。但是它卻不是忠實客觀的歷史紀錄,因為它是以神學的觀點解釋歷史,將歷史的演進歸結為上帝在幕后操作,將國家興亡的原因歸之于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列王紀》是從先知的角度敘述歷史,其中所啟示的教義就是:上帝對世事絕不袖手旁觀,而是按照他的法度,在人類歷史上不停地施行公義的裁判——這一信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遭到極大的重創(chuàng),很多原來篤信上帝的人們看到彌漫世界的屠戮慘狀,無法接受這是他們一心侍奉的慈愛的上帝的作為。先知將以色列國家分裂、遭到異族侵略、奴役的原因歸結為不按照摩西律法執(zhí)行,而崇拜異教的偶像。事實上,人們對摩西律法早已淡忘,只是在公元621年,猶大王約西亞在清理圣殿時發(fā)現(xiàn)一部《圣經》殘卷(見《列王紀下》第22、23章)——據歷史學家考證就是《申命記》的大部分——面對嚴酷的局面,才進行宗教改革,對摩西律法異常嚴格地執(zhí)行起來。之后由于亡國的慘痛,以色列人更加強調對《圣經》的信靠,從而形成了牢固的民族凝聚力。這也是以色列民族在漫長的四處飄零中,仍然頑強不屈、能夠保持民族特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