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春,男,1965年5月出生于四川蓬安,于1983年進入四川大學哲學系攻讀哲學本科,1987年獲學士學位;同年9月進入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現(xiàn)代西方哲學碩士學位,并于1989年9月提前攻博;1991年1月因導師工作調動轉學杭州大學繼續(xù)攻博,于1992年6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一直在杭州大學哲學系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于1994年12月獲副教授任職資格,1998年8月獲教授任職資格。曾于1997-1998學年度到法國從事訪問研究。目前任職于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從事本科、碩士、博士各層次的教學工作,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多人。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重點為法國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結構-后結構主義,關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洛-龐蒂、列維納斯、福柯、德里達等人,著有《沉淪與拯救:克爾凱戈爾精神哲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東方出版社,1997),《文本的世界: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解構理論》(揚智文化公司,1994),《德希達》(生智出版社,1995),《傅柯》(生智出版社,1995),《梅洛龐蒂》(生智出版社,2003)等,翻譯有梅洛-龐蒂著作三部:《哲學贊詞》(商務印書館,2000),《行為的結構》(商務印書館,合譯,即出),《世界的散文》(商務印書館,即出)。梅洛-龐蒂(1908~1961)Merleau-Ponty,Maurice,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是與薩特齊名的法國存在主義代表人物。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1908年3月14日生于羅舍弗爾,1961年5月4日卒于巴黎。就學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930年獲哲學中學教師學銜。曾任教于巴黎大學,法蘭西學院。梅洛-龐蒂以現(xiàn)象學為基礎,并從知覺本質出發(fā),建立起獨特的知覺現(xiàn)象學,以此批評J.-P.薩特把存在分為“自在”與“自為”的二元論。他認為人同時是思維著的主體又是肉體的我,因而既是主動的又是被動的。正是人這個身體與思維不可分割的存在,使得世界與人生都成為含糊曖昧、模棱兩可的。著有《知覺現(xiàn)象學》、《辯證法的探險》等。相關圖書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