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界風云際會,新人輩出,但是能夠幾十年暢銷而不衰,則需大手筆。臺灣作家高陽作品以自己的實力證明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在這位作家離逝12周年之際,海峽兩岸出版界又一次將目光對準了他。高陽,臺灣已故著名作家,本名許晏駢,浙江人,出身于錢塘旺族,1948年隨軍赴臺灣,曾任臺灣《中華日報》主編和《中央日報》特約主筆。1962年,高陽受邀于聯合報副刊連載《李娃》,此作品一鳴驚人,成為高陽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的濫觴。爾后發(fā)表的《慈禧全傳》及《胡雪巖》等,更確立了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高陽一生著作有90余部,約105冊,可謂著作等身。高陽的歷史小說,上寫帝王將相,下寫才子佳人,讀者面非常之廣。同時,高陽小說具備一定的實用性,類似于“勵志”類圖書,能夠給讀者帶來直接的精神或者物質效益。高陽出身于錢?鐐澹巴濉幣話愣際嵌潦槿思遙孕芯僦褂兇毆潭ǖ慕準豆娣?。这种规范表现栽嵾哑A睦沸∷道錚誦形牡牧鞒┖凸盼母椎納詈裰?,还灾冎]牟豢湔挪喚檬危詞故且徽胍幌咭謊砸恍?,也都有根有舅|系筆鋇睦販瘴?。链撯,他的小藢D?,虽是中国传统小藱n奶茁罰捶⒄溝攪艘桓齦叨?。??高陽最擅長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歷史小說中,寫清代的幾乎篇篇精彩絕倫,讀者可以將其作為趣味橫生的斷代史來閱讀。不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發(fā)展脈絡、歷史框架都與歷史的真實面目貼近,而且,故事細節(jié)時常都有據可查。清人的筆記、野史、雜著、詩文,高陽爛熟于心,隨時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的素材。由此旁涉開來,清代的典章制度、佚聞逸事、地方風俗、民情世態(tài),高陽都能夠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巧妙地結合到小說之中,或者通過小說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難能可貴的是,高陽不但有史才與史學,而且有史識,對近代的重要歷史人物與事件,都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判斷,如對慈禧、李鴻章、胡雪巖,或“百日維新”、“義和團之變”等等。其歷史觀是否能夠被接受,讀者可以自己判斷。晚清歷史全景式畫卷、系列史詩巨著《慈禧全傳》之四。末世君王懷著振興乾坤的鴻鵠之志。但,強悍的女主、誤國的弄臣,必然扼殺這段改寫歷史的最后機會,宮廷之中,惟有權力,哪有親情?高陽筆下是一個血肉豐滿的慈禧。小說不是歷史,必須有波瀾起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高陽便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家。高陽歷史小說的另一大優(yōu)勢,就體現在這里。晚清歷史,頭緒紛繁,變幻莫測,“剪不斷,理還亂”。高陽卻是從容駕御,諸條線索,分別寫來,又交錯相關。在一張一弛的故事敘述過程中,晚清的歷史面貌自然地顯現出來。讀者在急欲了解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的閱讀渴望中,不知不覺也熟悉了那一段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