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幕府盛況,當時人們贊頌不已。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說,曾氏幕府,集天下俊彥之士達83人,薛氏本人尚未列入,后世學者有的統(tǒng)計則超過薛氏的統(tǒng)計數(shù)字。 曾國藩幕府80余人中,后來官至總督、巡撫、尚書、侍郎者有李鴻章、李翰章、郭嵩燾、左宗棠、劉蓉、唐訓方、彭玉麟、錢應溥、黎庶昌、何璟、倪文蔚、李宗羲等10余人,還有科學技術專家如徐壽、李善蘭等。擁有這些人才組成的智囊團,參謀其事,曾國藩的成功是不難理解的。 幕僚古已有之,在漢代就見于記載。官僚們?yōu)橐k理朝廷賦予的各項事宜,又沒有相應的官派人員,就自辟幕僚,幫助處理。幕僚與幕主關系比較自由,他們不是隸屬關系,幕僚去留自主,幕主采納意見則留,否則就去而他就,曾氏幕僚人物也有這種情況。在祁門大營,當軍事最困難的時候,幕府人數(shù)寥寥,曾氏也只得聽之任之。 到清末,曾國藩幕府時傳統(tǒng)幕僚制度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參加曾國藩幕府的,固然不乏古典色彩,但入幕之賓中,很多是翰林,或者是朝廷正式官員,何璟、孫衣言是翰林院編修,倪文蔚是庶吉士散館分刑部任主事,李瀚章是知縣。曾國藩以書生將兵,異軍突起,許多秀才、貢生出身人員聞風影從。另一方面,許多人隨幕曾氏多年,隨著軍事勝利,被曾國藩推薦保舉賞以官職,有的成了方面大員,有的仍留在幕中,就不再是傳統(tǒng)的幕主賓僚關系,已有隸屬的色彩了。后來成為封疆大吏的人,多系曾國藩保舉或應朝廷咨詢而由曾氏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