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力求避免兩志釋文內容重復。集釋類,如明確針對某一志者,僅放該志有關志文、注文之下。針對兩志者,如釋文較長,只置此釋文于一志,另一志寫結論,并書“詳見某志釋文”。補釋類,一般亦不兩見。屬于補充兩志的材料,一般安排是:政區(qū)沿革,天寶十四載前入《舊志》,后入《新志》;節(jié)度使入《舊志》總序,折沖府和軍鎮(zhèn)守捉入《新志》;山川、水利、交通入《新志》。政區(qū)單位治所今地放《舊志》,如《舊志》無而《新志》有,則放《新志》。兩志志文、注文不用來互相補充,僅用以糾正對方錯誤,且不互見。例如,《新志》錯,《舊志》對,引《舊志》材料于《新志》下以糾其錯,而不同時置《新志》材料于《舊志》下云《舊志》無誤《新志》誤。倘若兩志所載不同又難以知其正誤,則引一志材料于另一志補釋中。如其它史料與兩志皆不同,兩志下皆列此史料或說明不同之處,以備存疑待考。本書自1989年開始編寫,1991年完成,1995年交出版社出版前補充了近幾年學術界的有關成果,至2002年正式出版,前后長達十年之久。在編著過程中,得到叢刊主編譚其驤先生的悉心指導。譚師非常重視《正史地理志匯釋叢刊》的編寫,不僅確定了全書的體例,還親自審閱了最早完成的《漢書地理志匯釋》、《后漢書郡國志匯釋》和筆者的《兩唐書地理志匯釋》等三部書稿。值此出版之際,謹在此表示對業(yè)師的感謝和懷念之情。本項目得到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的資助。本書的嶺南、江南、淮南三道,是在筆者搜集資料確定體例的基礎上,請張偉然、吳佳興、楊立新三先生分別完成的。書稿完成以后,叢刊副主編鄒逸麟、周振鶴二先生又進行了認真審閱,提了一些有益的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華林甫先生通讀了全書的《新唐書•地理志》部分,糾正了某些錯誤,研究生葛慶華、尹玲玲等同學對兩志原文進行了認真校對,尹玲玲同學還對本書的地名筆畫索引的制作做了不少工作,謹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唐朝疆域廣大,政區(qū)變化復雜,研究成果分散,加之筆者學力所限,難免會遺漏一些應該收入的研究成果,亦會出現錯誤和不妥之處,懇望得到方家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