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shù)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總論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研究

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研究

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研究

定 價:¥6.50

作 者: 周瀚光著
出版社: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科學方法論

ISBN: 9787561708088 出版時間: 1992-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172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內(nèi)容提要在中國古代,曾經(jīng)有過許許多多的科學發(fā)現(xiàn)、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這些發(fā)現(xiàn)、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做出來的呢?這是一個令當代中外科學家、科學史家和哲學家深感興趣卻又懸而未決的問題。本書從說盡剖析中國歷史上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具體科學方法著手,抽象并概括出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的主要特點和基本模式,再把它們放到現(xiàn)代科學和科學哲學的發(fā)展中加以評判,比較系統(tǒng)而全面地對這一問題作了探索性的回答。本書在一定意義上填補了這一理論空白,對中國科技史、科學思想史、哲學思想史以及當代科學與哲學的研究和發(fā)展都將有所裨益。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周瀚光浙江寧波人,1950年7月生于上海。1983年于復(fù)旦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現(xiàn)在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任孝。主要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科學思想史及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的聯(lián)系。著有《傳統(tǒng)思想與科學技術(shù)》(學林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有關(guān)論文五十余篇。

圖書目錄

     目錄
   序
   引言
   1、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2、關(guān)于科學方法的一般考察及本書的研究
   進程
   第一章 中國古代科學方法三十六則
    1.《周易》的“取象運數(shù)”
    2.孔子的“舉一反三”
    3.墨子的“言有三表”
    4.《管子》的“明于計數(shù)”
    5.莊子的“技進于道”
    6.《墨經(jīng)》的“察類明故”
    7.孟子的“茍求其故”
    8.孫臏的“賽馬對策”
    9.荀子的“辨合符驗”
    10.韓非的“參伍之道”
    11.《呂氏春秋》的“耕之大方”
    12.《中庸》的“學問思辨行”
    13.《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陰陽相錯”
    14.《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五行生勝”
    15.《淮南子》的“審其所由”
    16.《九章算術(shù)》的“由問而術(shù)”
    17.王充的“考心效事”
    18.張衡的“效象度形”
    19.張仲景的“見病知源”
    20.趙爽的“形數(shù)統(tǒng)一”
    21.劉徽的“割圓求極”
    22.葛洪的“變化之術(shù)”
    23.范縝的“質(zhì)用統(tǒng)一”
    24.孫思邈的“博學精思”
    25.沈括的“驗跡原理”
    26.朱熹的“格物致知”
    27.葉適的“盡觀自為”
    28.李冶的“推理明數(shù)”
    29.秦九韶的“數(shù)道統(tǒng)一”
    30.王廷相的“知行兼舉”
    31.李時珍的“博采實考”
    32.徐光啟的“責實求精”
    33.宋應(yīng)星的“窮究試驗”
    34.方以智的“質(zhì)測之學”
    35.顧炎武的“參考援證”
    36.王夫之的“樂觀其反”
   第二章 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的主要特點
    1.勤于觀察
    2.善于推類
    3.精于運數(shù)
    4.明于求道
    5.重于應(yīng)用
    6.長于辯證
   第三章 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的基本模式
    1.從天、算、農(nóng)、醫(yī)四大學科看中國古代科學方法的基本模式
    2.中國古代科學方法基本模式的現(xiàn)代意義中國古代科學方法有關(guān)資料選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