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是古人記錄文字的竹木材料。狹窄長條稱簡,方寬形狀狀稱方或版牘。文字多者,以簡書寫,然侯以繩索連簡成策,策就是冊。冊字金文作,就是以繩連簡,中有二編的樣子。古人著書立說,以竹木為材,“新竹有汗,善朽生蠹。凡作簡者,皆于火上炙干之”。稱著作完成為殺青,稱著書為編書。修改文章,則以刀喬去須改之處。稱文案官員為刀筆吏。故今日仍稱修改文章為刪、削,請人修正文章稱斧正?!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洠骸翱鬃油矶惨祝蝈?、繁、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韋,熟皮。韋編是以柔皮為繩編聯(lián)的簡冊。無論是通過簡牘帛書治史,還是研究漢字形體學,研究書法藝術,研究哲學、美學、醫(yī)學、法律、易經、氣功、經濟、天文、地理、軍事,首要的關口就是文字。不識字、認錯字都將造成研究工作中的重大失誤。為此,一部戰(zhàn)籍浩繁的簡牘帛書字典就是漢字文化建設中學人共仰的基礎文化建設。學者、青年書法家陳建貢、徐敏賢伉儷以敏銳的智能,頑強的毅力,嚴謹科學的漢學態(tài)度,自強不息的精神,歷時四戰(zhàn)有馀,嘔心歷血,寒暑不輟,在大量搜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審釋、氛對、摹拓、編次、檢校,終于完成這部具有時代意義的《簡牘帛書字典》的編輯工作,為我國文化史建設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建貢囑余作序,余樂為之。然自知谫陋,深恐有負所望,惴惴其心,唯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