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法律發(fā)展史上,外國法典的中譯不僅開啟了我國法律制度的現(xiàn)代化轉型,而且,自清末法律制度改制以來,外國法典的翻譯一直與我國法律制度的現(xiàn)代化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并在實質意義上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法律現(xiàn)代化的方向與進程。清末修律掀起了我國第一次翻譯外國法律和法學論著的高潮。清末中外文化交流中,作為歐美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西方法律文化開始輸入我國,并逐漸被主流人士視為富國強民的重要途徑。于是,翻譯外國法典之事遂日受重視。梁啟超曾云:“今日欲舉百廢,展新政,當以盡譯西國章程之書為第一要義?!雹僭谇迥┬蘼芍?,修律大臣沈家本十分重視翻譯,認為“參酌各國法律,首重翻譯”。①因此,在他主持下,外國法律、論著的翻譯與制定新律同步展開。迄1911年,已組織翻譯(含在譯)德、日、法等十幾個國家的法律三四十部。“外國法律法規(guī)的大量譯成,為晚清制定新律提供了可資參考的范本?!雹诙?,從所制定的新律看,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異域法律的影響。張晉藩認為:“從所譯成果的統(tǒng)計中可以看出19世紀末主要翻譯英美法律,20世紀初已轉向以羅馬法系為淵源的日本法律,最終以羅馬法系取代了英美法系,覆蓋了晚清新制訂的一系列法律?!鼻迥┬侣呻m然多數(shù)未能頒行,卻因中華民國的繼承而奠定了我國法律制度現(xiàn)代化轉型的基礎,且迄今仍為我國臺灣地區(qū)法律制度所沿襲并發(fā)展。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舊法統(tǒng)的廢止,也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的新篇章。其中,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歷史上迎來了社會主義法學的第一次繁榮。在此期間,為了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法制的需要,前蘇聯(lián)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典、論著被大批翻譯過來,成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的借鑒和榜樣。以刑事訴訟法為例,當年翻譯了前蘇聯(lián)及前民主德國、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刑事訴訟法典。這一過程雖未持續(xù)很久,但影響卻十分深遠。而且,由于當時外語學習是以俄語為主,故80年代的翻譯仍然主要以前蘇聯(lián)文獻為主。以刑事訴訟法學為例,在張仲麟主持下,80年代初翻譯出版了對我國老一代刑事訴訟法學者影響深遠的前蘇聯(lián)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教科書《蘇維埃刑事訴訟(1980年版)》①,之后,80年代末又組織翻譯了1985年修正后的《蘇俄刑事訴訟法典》②。從我的個人經驗看,這些譯作對我國20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初的刑事訴訟法學的發(fā)展影響非常大,而且至今仍能夠在我們的學術研究中依稀辨認出它的影子。因此,我認為,前蘇聯(lián)法制對包括我國刑事訴訟法在內的法律制度的影響是毫無疑問的,而且,這種影響的烙印迄今仍然以潛在的方式影響著我國法學、法律教育和法律制度,盡管這種影響已經逐漸被新的法律思想所“稀釋”。就刑事訴訟法領域而言,這種“稀釋”仍然與外國法典、論著的翻譯活動密切相關。其中,最先仍以外國法典翻譯為主。1993年10月,以陳光中教授為首的、由中國政法大學刑事訴訟法學專家教授組成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委托,開始草擬《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方案。作為課題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開始組織翻譯西方國家的刑事訴訟法典。這一工作一直延續(xù)至今。迄今為止,已經組織翻譯的有:《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黃風譯,1994)、《德國刑事訴訟法典》(李昌珂譯,1995)、《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和證據(jù)規(guī)則》(卞建林譯,1996)、《法國刑事訴訟法典》(余叔通、謝朝華譯,1997)、《加拿大刑事法典》(卞建林等譯,1999)、《俄羅斯聯(lián)邦刑事訴訟法典》(蘇方道等譯,1999)、《日本刑事訴訟法》(寧英輝譯,2000)、《英國刑事訴訟法(選編)》(程味秋等譯校,2001)、《俄羅斯聯(lián)邦刑事訴訟法典》(黃道秀譯,2003)。上述法典均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此外,近年來,各國刑事訴訟法學教科書也在各種法學教材系列中相繼得以出版。從廣泛的引注率來看,這些翻譯對于了解外國訴訟法律制度、促進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在現(xiàn)代社會,訴訟是解決各種社會糾紛與沖突的最終解決途徑。因此,訴訟制度的建設不僅關系到社會糾紛能否得到有效的解決,而且,其自身的公正程度也構成了現(xiàn)代法治的重要內容和標志。在我國,隨著1999年憲法修正案正式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開始日益納入法律規(guī)范之下。而且,隨著個人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諸如公務員管理、黨員待遇、大學教育等傳統(tǒng)上原本不歸法律管轄的問題,也開始呈現(xiàn)出通過訴訟加以解決的態(tài)勢。于是,在“宜粗不宜細”立法指導思想下構建出來的訴訟制度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這一方面,表現(xiàn)為對于諸多特種案件(如有涉憲法權利的案件等),因缺乏相應的訴訟制度、訴訟程序,只能訴諸法外途徑;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既有訴訟制度過于粗糙,難以適應現(xiàn)實生活的多元化要求。而且,由于程序自身正當化程度較低,致使社會糾紛無法及時得以公正解決,嚴重損害了社會生活秩序的有序和穩(wěn)定。訴訟制度的完善、程序自身的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建設法治國家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訴訟程序制度問題受到了高度重視,然而,在我國,雖然三大訴訟制度已經初步確立,但相互間的發(fā)展卻極不平衡。表現(xiàn)在法典翻譯上,可以說,刑事訴訟法典的翻譯最為發(fā)達,兩大法系主要國家的法典幾乎已經全都翻譯成了中文。而且,隨著近年來證據(jù)法學的發(fā)展,各國的證據(jù)法也已經有了中譯本。至于民事訴訟法,近年來,中國法制出版社已經開始組織出版了一些民事訴訟法典,但終究有限。現(xiàn)計有:《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羅結珍譯,1999)、《日本民事訴訟法》(白綠鉉譯,2000)、《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謝懷械譯,2001)、《美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與證據(jù)規(guī)則》(白綠鉉、卞建林譯,2000)。行政訴訟法典翻譯則幾乎沒有。因此,為了全面推動我國訴訟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我們特地組織翻譯出版了《外國訴訟法翻譯系列叢書》,希望能夠再次推動外國訴訟法,尤其是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以及其他相關程序法的翻譯活動。同時,也希望借助該叢書的翻譯出版,真正解決譯者孤軍奮戰(zhàn)而面臨的出版困難。本叢書是一套包容世界各國的訴訟法及其他相關程序法譯叢。在我國現(xiàn)代訴訟制度建設歷程中,翻譯法典、論著曾一度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即為我國立法提供借鑒。在這種功利性目的的影響下,我國法典翻譯一直局限于那些我們認為有借鑒價值的少數(shù)歐美國家。然而,世界的存在并非只有一種方式。對其他選擇的忽視,太容易導致思維的僵化,從而墮入追隨與模仿。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經驗已經表明,只有開闊視野,才能避免一邊倒帶來的“只能如此選擇”的困境。因此,我們認為, 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保持一種更加包容的心胸。對于法典翻譯,我們應當首先將其看 做一種文化間的交流,而后才是對其精華的借鑒。故本譯叢不限于歐美大國,而是包括世界所有國家。本叢書是一套兼容所有訴訟制度以及與訴訟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翻譯系列。即無論是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訴訟法,還是相關的法律制度,均可納入?!锻鈬V訟法翻譯系列叢書》,由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組織翻譯出版,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資金資助。新的《俄羅斯聯(lián)邦仲裁程序法典》就是其中之一。本書由俄羅斯語言和俄羅斯法律的研究學者、中國政法大學資深教授黃道秀女士翻譯,我們感謝她付出的辛勤勞動。2004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