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走向大眾化,這不僅反映在教育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上,更重要的是,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關注度大大增加。教育吸引了眾多的眼球,對于教育來說,這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就如“眼球經濟”如果不注意其內核的建設,很容易轉眼就成為泡沫經濟,“眼球教育”也同樣孕育著危機。我國過去幾年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其焦點是外延規(guī)模的擴大,很多事例十分刺激人們的視神經,先是在教育產業(yè)化為主的觀點支撐下,普通高等教育規(guī)模按每年30%的增速擴大,大多數高等學校在過去幾年時間中,學生規(guī)模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接著是各類在國人看來新鮮的教育項目,諸如 MPA、工程碩士、EMBA,接踵面市。具體到大學辦學者身上,追求“眼球效益”的事例也不鮮見,為了近期的顯示度,對論文數量。科研項目、科研經費的畸形追求在某些地方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本不應該出現“炒作”字眼的平靜校園里,“作秀”也成了家常便飯。教育需要理性的回歸。在精英教育時代,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關注,更多是外部的,是站在城外看城內的風景,只要能把子女送進大學門檻,就把風景放進了家中。如果基于這種“時代背景”,那么,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教育品種的增加,就是最大的教育進步,就是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的教育需求,而且更多的受教育機會,促使教育更大程度地實現公平。但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任務,絕不是單純地增加教育資源那么簡單。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度過了其規(guī)??焖贁U張期,而且這種擴張,已使高等教育的格局逐漸從精英時代走向大眾時代。但是,我們應清醒地看到,這種快速擴張,也同時影響著教育質量的保證和提升。在大眾教育時代,大學已不再是炫目的風景線,人們有了更多的教育選擇權——選擇接受適合自己的高質量教育的權利。面對選擇,高等教育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正確定位,二是提高核心競爭力。每所居于不同層次的學校,從北大、清華這類名牌,到大批民辦大學、高職高專,均面臨這一問題。作者充分而立體地展示了來自教育前線的第一手信息與資料,有肯定,也有批評,有爭議,還有矛盾……對于教育的發(fā)展來說,這十分可貴,因為它有助于教育的決策者、管理者展開系統、科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