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一個充滿靈性、生命力與希望的社會組織,孩子們的精神家園,在這個知識經濟與信息社會時代越發(fā)章現(xiàn)出她的活力與魅力。雖則學校作為未來一代學習與教育的唯一主要場所的地位已成為過去,時至今日,教育提供機構的多元化趨勢不可避免也勿需避免,但學校教育的地位依然重要。當前我們的學校正在發(fā)生范式轉變,實然已從"教育工廠"轉向了"學習共同體",學校作為一個社會的重要組織面臨著如下新的挑戰(zhàn):如何把學校辦成更能吸引學生的場所,并向我們的未來一代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會的鑰匙。文化,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演進一路走來,它既是一套工具又是一套風俗――物質的或者精神的,基于對人類直接的或間接的需要的滿足。文化賦予我們人類一種生理器官以外的擴充,作為人類累積的創(chuàng)造物,給我們的社會以巨大的力量――創(chuàng)造、變革、發(fā)展、適應與協(xié)調。于是當兩者融合成一體時,便碰撞出了大片絢麗的耀眼的火花――每一片火花都閃爍著豐富的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等實踐價值,不經意間開拓了我們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實施者的視野,觸動了我們內心心靈的某根神經。細細品位,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扉,被學校文化所扣響,心中的千言萬語,一時難盡,源于對于她,我們中的每一位都有太多的感悟。另一方面,學校文化,相對于當前熱鬧非凡的課程改革,高校變革,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等前沿理論而言,是一方尚待進一步加速開發(fā)的處女地。令人興奮的是,已有學者踏上了開發(fā)這片土地的征程,一次充滿遠大前景的征程。有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趙中建教授主編的《學校文化》一著,從他二十幾年來在基層學校的親身體驗,與一線校長長期的廣泛深入接觸,以及洞悉中小學實際需要的基礎上,分別從學校文化專論,學校文化問答,學校文化理論三個維度,探討了學校文化的各個層面。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三編渾成一體,有其內在的理路和一以貫之之道。既有從組織文化到學校文化,從校園文化到學校文化的角度,有淺入深的探討此三者關系的,也有從教育領導與管理的角度,關注學校文化及其形成與學校管理、氛圍的關系;既有從物質層面從學校圖書館建設看學校文化建設,又有從精神層面即"課程文化"的再造探索學校文化建設;既有從現(xiàn)實即學校文化結構、類型與建設主體的角度深入研究學校文化,又有從歷史敘事的途徑探討建構學校文化的可行性、合理性、適切性及其追尋途徑的。特別富于價值與意義的是本書的中編――學校文化問答――來自全國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學校的11位中小學校長們對7個有關學校文化問題的自由開放式回答,包括校園文化與學校文化的異同,學校文化的層面或結構,學校應該有什么樣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的作用,校長如何創(chuàng)建和維持學校文化,教師和學生在學校文化建設中作用,校長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學校文化自由談等等。這是一個富有魅力的對話過程,這些校長們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層面就其個人的解讀,展開了蘊涵活力的探討。從多個層面上展開的對話,為我們的閱讀營造了更廣闊的空間;觀點的交流碰撞,更能燃起我們對學校文化的熱情、激活我們的思維,拓展我們的視野,以及如何創(chuàng)建或重建我們所在學校的學校文化。再者,該書另一亮點是全書無意于提供統(tǒng)一的學校文化模式,無意于提供統(tǒng)籌劃一的學校文化建設程式,而旨在通過對學校文化的論述,喚起中小學的學校文化意識。從文化的高度,從組織文化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學校,希望讀者能夠結合自己學校的具體環(huán)境,創(chuàng)建或重建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學校文化。 該書是中國學校文化研究的一個全新起點,全書的作者中包括多位中國教育學領域的知名專家如趙中建教授、丁鋼教授、馮大鳴教授、鐘啟泉教授、周勇博士、楊全印博士,以及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學校的11位校長等學校文化研究者,他們從廣袤的角度詮釋了學校文化,極大的豐富了我國的學校文化的研究。該書非常適合以下讀者:對于學校文化的研究者來說,該書為學校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論研究視野;對于學校領導者來說,該書為學校文化創(chuàng)建或重建了提供了富于價值的思考空間;對于處于一線教學的教師而言,本書為教師提供了借鑒即教師如何在學校文化創(chuàng)建或重建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對于開始潛心于學校文化研究的學生而言,本書則是不可多得的參考書目?!秾W校文化》一書,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學校文化專著,讀罷此書,你將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