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社會科學語言文字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

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

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

定 價:¥26.80

作 者: 楊永林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外語知名學者文庫
標 簽: 工藝美術

ISBN: 9787040137576 出版時間: 2004-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4cm 頁數(shù): 209頁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社會和語言的發(fā)展相輔相成,有著深厚的聯(lián)系,而一個國家的悠久歷史正是這種聯(lián)系的見證。我國秦始皇實行“書同文”以統(tǒng)一大業(yè),西漢楊雄做《方言》,以記錄漢語詞匯在地理上的差異。從清末開始的漢字改革和1919年“五四”白話文運動,既是社會的需要、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語言學存在與發(fā)展的范例。在西方,19世紀末的方言地理學和20世紀初的人類語言學、文化語言學①也在考察語言和社會、民俗、文化、地域的關系方面取得了輝煌成果。這些姐妹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研究目標和領域,但卻對社會語言學在20世紀的60年代作為一門科學的出現(xiàn),起了催生作用。

作者簡介

  楊永林,1954年生。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語言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畢業(yè)于西北師大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獲學士學位;1986年研究生畢業(yè)于西北師大外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1991年研究生畢業(yè)于美國康州中央大學英語系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獲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研究生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英語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獲文學博士學位。出版專著五部,教材三套。發(fā)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有多篇刊登在國外學術期刊及國內(nèi)核心期刊之上。國外發(fā)表的論文中,有多篇載于國際知名語言學及心理學學術期刊,并多次為SSCI、A&HCI、SA,以及LLBA等權威數(shù)據(jù)庫所收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清華大學網(wǎng)絡化工程項目一項。開發(fā)文摘生成軟件系統(tǒng)一套、學術論文專家系統(tǒng)一套、英語寫作數(shù)據(jù)庫三套、網(wǎng)絡英語寫作課件三套。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2)、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獎(1993)、北京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2000)。擔任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外語分會委員、《現(xiàn)代外語》編委、(《北林學報》(哲社)顧問、廣外全國重點文科基地(博士點)兼職研究員、西北師大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英語語言學、語言技術。開設課程主要有:社會語言學、語言學流派、學術論文寫作、英語寫作。

圖書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社會文化詞語為鏡:社會文化因素與語言使用關系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社會語言學與變化中的語言
  1.2.1 語言流變中的潮汐現(xiàn)象
  1.2.2 時代的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革
 1.3 文化解讀與文化誤讀
 1.4 文化誤讀中的信息缺省現(xiàn)象
 1.5 社會語言學語言文化研究傳統(tǒng)
  1.5.1 倫敦學派的傳統(tǒng)
  1.5.2 北美學派的影響
 1.6 社會語言學的貢獻
 1.7 尤金·奈達的語言文化觀
  1.7.1 語言同文化的存在是相輔相成的
  1.7.2 語言不僅反映文化,同時也塑造文化
  1.7.3 語義的多樣性與語境的選擇性
  1.7.4 詞語的意義取決于句法結(jié)構(gòu)和文化背景兩個方面的因素
 1.8 從“牛西紅柿”事件,看文化差異現(xiàn)象
 1.9 社會政治文化因素在英語新詞語中的表現(xiàn)
  1.9.1 英語新詞新語的來源
  1.9.2 從飲食文化習慣,看詞語比喻意義的擴展
  1.9.3 從詞語的功能轉(zhuǎn)化,看語言同社會文化的關系
  1.9.4 從專有名詞的普通化現(xiàn)象,看文化概念在語言中的實現(xiàn)
  1.9.5 從復合成分.gate,看美國社會政治文化對英語的影響
 1.10 來自漢語研究的證明
  1.10.1 來自漢語文化學研究的證明
  1.10.2 詞語數(shù)量的增加
  1.10.3 語義用法的擴展
  1.10.4 結(jié)構(gòu)文體的嬗變
 1.11 來自英漢跨文化翻譯的表現(xiàn):文化誤譯現(xiàn)象枚舉——語言的問題還是文化的問題?
 1.12 研究意義
第二章 七彩文化,盡現(xiàn)語言:色彩詞語認知模式與社會文化因素研究
 2.1 色彩語碼研究背景簡介
 2.2 豐富多彩的觀察視野
  2.2.1 哲學家的觀點
  2.2.2 人類學調(diào)查結(jié)果
  2.2.3 民族學研究成果
  2.2.4 神經(jīng)生理學研究
  2.2.5 遺傳基因新發(fā)現(xiàn)
  2.2.6 心理學實驗報告
  2.2.7 跨文化社會心理比較研究
  2.2.8 語言學研究的貢獻
 2.3 社會語言學色彩語碼研究對于語言學研究的貢獻
  2.3.1 研究背景
  2.3.2 整合型色彩語碼研究模式
  2.3.3 實例分析
 2.4 色彩詞語的文化關聯(lián):來自中國大學生群體的實驗報告
  2.4.1 研究背景
  2.4.2 實驗設計
  2.4.3 數(shù)據(jù)收集
  2.4.4 實驗結(jié)果
  2.4.5 討論與結(jié)論
 2.5 研究意義
第三章 我吉我思,涇渭難分: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3.1 研究背景
 3.2 語言哲學中的普遍唯理論與文化規(guī)約論
 3.3 語言與哲學
  3.3.1 從名實之爭到言無定論
  3.3.2 希臘羅馬先哲的看法
  3.3.3 古代中國哲學的解釋
  3.3.4 從成語比喻,看名物之辯
  3.3.5 從英語專有名詞普通化現(xiàn)象,看名實關系
  3.3.6 名實之爭:語言問題,還是哲學問題?
  3.3.7 現(xiàn)代語言學“言無定論”的理論基礎
 3.4 語言與邏輯
  3.4.1 現(xiàn)實·邏輯·語法三位一體
  3.4.2 何謂語法——規(guī)定主義的邏輯解釋
  3.4.3 認知語言學的解釋
  3.4.4 客觀現(xiàn)實與語法系統(tǒng)的關系
 3.5 語言與知識
  3.5.1 語言工具與知識傳授洛克的語言知識觀
  3.5.2 多維世界的感知與單維語言表述之間的矛盾.
  3.5.3 絕對動態(tài)的思維活動方式與相對靜態(tài)的語言表達之間的沖突
  3.5.4 語言工具性的困惑奧斯汀的“言有所為”理論
  3.5.5 維果茨基論語言與思維的關系
  3.5.6 語法隱喻與修辭隱喻給予我們的啟示
 3.6 語言與心智
  3.6.1 類典型理論的貢獻
  3.6.2 理論語言學的思考
 3.7 語言相對論的解釋
  3.7.1 從洪堡特到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設
  3.7.2 思維模式與語言表達
  3.7.3 卡普蘭的篇章結(jié)構(gòu)研究
  3.7.4 范托拉的文摘結(jié)構(gòu)比較
  3.7.5 布魯姆關于英漢條件句認知基礎的研究
  3.7.6 中國大學生色彩語碼認知的調(diào)查
  3.7.7 文化相對論與“認知”假設
 3.8 研究意義
第四章 任重道遠,貴在求索:社會語言學研究前景瞻望
各章 參考書目
附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