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書,大約在戰(zhàn)國后期已經成書,并且在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盾髯印そ獗纹钒亚f子作為批評的對象進行批評,便說明了這一點。對《莊子》一書最早進行研究的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劉安著有《莊子略要》和《莊子后解》,但均已亡佚,其說已不得其詳。西漢末年劉向曾對《莊子》一書進行過??焙驼怼!稘h書·藝文志》所著錄的《莊子》五十二篇,當是劉向所校理的本子。在漢代,莊子的文章及思想雖然產生過廣泛的影響,但對《莊子》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應該說是從魏晉時開始的。魏晉之初,玄學興起。《周易》、《老子》、《莊子》成為研究的熱點,時稱“三玄”。清代學者洪亮吉《曉讀書齋初錄》:“《莊子》一書,秦、漢以來,皆不甚稱引。自三國時何晏、阮籍、嵇康出,而書始盛行。陳壽《魏志·曹植傳》末言晏好老、莊之言,《王桀傳》末言籍以莊周為模則,于康則云好老、莊。老莊并稱實始于此。于是崔誤、向秀、郭象、司馬彪等接踵為之注,而風俗亦自此移矣?!保ㄗⅲ└鶕窌捌渌Y料記載,魏晉時注解《莊子》的書,達二十種以上。這些注解,最重要的有四家:崔饌、向秀、司馬彪、郭象。據《經典釋文·敘錄》記載,司馬彪注本為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另有孟氏注十八卷,五十二篇。司馬彪注本與孟氏注本均為五十二篇,與《漢書·藝文志》所著錄的篇數相同。因而,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認為:“《漢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标懙旅髡J為這個本子“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或類《占夢書》”。其中有“后人增足,漸失其真”。因此,魏晉時期的注《莊》者,對劉向校理本“以意去取”,又作一次整理。郭象所注的《莊子》,便是這樣的本子。郭象認為五十二篇本為“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弈》、《意修》之首,《危言》、《游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梢?,在郭象看來《漢志》五十二篇本,后人“妄竄”部分占十分之三。既是“妄竄”,當然應該刪去,所以郭象的注本為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將五十二篇刪去十九篇,保留三十三篇。按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的說法:“惟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弊有枪蟮淖?,這就是說在當時學術界最為看重的是郭象的注本。郭象的注本,是流傳至今的唯一完整的本子,其他注本在唐代以后均先后亡佚了。魏晉時代是一個歷史大動亂的年代,玄學就是在這個動亂的年代中興起的。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玄學則是對漢代學風的反動。它推動了抽象思維的發(fā)展,《莊子》是抽象思維高度發(fā)展的產物,魏晉時代的《莊子》研究對當時抽象思維哲理思維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唐代是儒、道、釋三家鼎立的時代。唐代雖崇尚儒學,而道、釋也同時受到尊重,莊子被尊為南華真人,《莊子》一書被尊為《南華真經》。因此,在唐代對莊子的研究依然十分盛行,根據新舊《唐書》的記載,注解《莊子》的書達二十三種之多,在這些著作中,最為重要的則是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三十卷。成玄英是唐代初年的道士,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被加號為西華法師。成玄英在《南華真經注疏》的序中稱:“玄英不揆庸昧,少而習焉,研精覃思三十年矣。依子玄所注三十篇,輒為疏解,總三十卷。雖復詞情疏拙,亦頗有心躋指歸;不敢貽厥后人,聊自記其遺忘耳?!笨梢?,成玄英的疏,所依據的是郭象的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