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影響卓著的一部重要的儒家典籍。自漢代以來,讀書人就一直將它奉為必讀之書。無論是修身、治國還是為學、處世,我們都能從中獲得啟迪。《論語》記載了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它是孔子死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輯錄而成,是后人了解孔子 、研究孔子學說最可靠的原始資料??鬃樱ㄇ?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他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魯國的大夫。不過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他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地位很低的小吏。由于他發(fā)憤為學,博學多能,三十歲以后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五十一歲時孔子在魯國做官,任中都宰,卓有政績。后來由中都宰升為小司空,由小司空升為大司寇。五十四歲時,孔子因執(zhí)政的季桓子接受齊國女樂,不聽朝政,便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十四年的周游列國的生活。他帶著一幫弟子到過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個國家,沒能得到任用。六十八歲時,孔子回到魯國,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工作。七十三歲,孔子逝世?!墩撜Z》記載了孔子關于政治、哲學、倫理、道德、教育、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言論,有許多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光輝,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墩撜Z》所反映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的政治、哲學、倫理、道德觀無不貫穿著這一思想。比如在政治上孔子主張仁政德治,他說“為政以德”(《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他試圖“使整個社會按照以仁為內容、禮為形式的軌道運行”(匡亞明《孔子評傳》),從而變天下無道為有道。他的這些政治主張并不為當政者所用,卻被后來的統治者改造、吸收,孔子也因此被尊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