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懺悔書。已有人稱此書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版的《懺悔錄》。這是一本悲憫書。情急之下,他喊出了:讓我把你們全解放了算啦。這是一本自由書。“不玩”也罷,“拒絕”也罷,都是對自由的祈往。這是一本真實書。老周罵得兇,做得絕。他是現今罕見的能保持言行一致的真人。他讓兒子丟棄的,他自己先丟棄……這是一本熱點書。教育問題為廣大老百姓關注。這可以說是民族之痛,時代之痛,本書正戳中此處。這是一本創(chuàng)新書。全書犀利的文風,奇麗的意象,令人手不釋卷的故事敘述方式一改過去教育類圖書的枯燥乏味,開教育類圖書寫作之先河……這是一本聲討書。這是老周聲討中國現存教育制度的書,但是全國人民可能會在讀完本書后齊聲聲討中國第一逆父老周??傊?,這是一本令你或者興奮或者恐懼甚至憤怒的“另類書”,一本令你無法無動于衷的書,甚至可能引起全民討論或聲討的書,因而也是一本無法不火的書。老周。1955年生。上過山,下過鄉(xiāng)。一直在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從把自己的兒子領出校門的那一天起,他的事業(yè)和命運也發(fā)生了變化。后下海,從事過十余種職業(yè)。在兒子18歲后,把思想和生存的重擔交給兒子,成了自由人?,F居北京。中國恢復高考后最早一批教育學碩士。有人說他是“瘋子”。有人說他是中國教育界第一個吃螃蟹的勇士。是中國的讓·雅克·盧梭。他具備了成功人士的各種要件但他謝絕成功而是帶著愛子共同演繹了一個拒絕綁架的人生故事。作者在兒子13歲時把他領出校門,在兒子18歲時又把他趕出家門,他從此什么都沒有了,又什么都有了,他自認為找到了自己……“我只養(yǎng)你十八歲”只是現象,在現象的背后是拒絕教育綁架的頑強信念,而骨子里則對人生的自由或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老周以他西北人特有的倔強說,我就是要給這個毫無想象力的種群生產一種快樂生活的樣式。兒子的教育不過是碰在他槍口上的一個東東而已……故事的結局可能不那么美滿,不符合中國人追求完美結局的閱讀習慣,然而它給你的可能更多……本書用謊言般的文字講述了一段真這的教育故事,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省,展現了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前途和人生的期望,憂慮和迷惘,為這個時代的教育留下了一筆無法抹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