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國電影——一個東方故事
第一章 艱難的拓荒(1896-1931)
第一節(jié) 早期中國電影
一、開端(1896-1921)
二、初盛時期(1922-1926)
三、陷入困頓(1927-1931)
第二節(jié) “舊派”與“新派”
一、舊派
二、新派
第三節(jié) “影戲”——中國主流電影傳統(tǒng)的形成
第二章 走向成熟(之一)——3年代電影(1931-1937)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復興國片運動
二、左翼電影運動(1932-1937)
第二節(jié) 默片和成熟與聲片的出現
第三節(jié) “新現實主義始于中國的3年代電影”
一、真實呈現時代生活——夏衍的左翼電影之旅
二、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精神的結合
第四節(jié) 3年代:給“影戲”加點
一、“影戲”——電影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深遠影響
三、學習和了解外國電影經驗
四、小結
第三章 走向成熟(之二)——抗戰(zhàn)時期的電影(1937-1945)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大后方(國統(tǒng)區(qū))
二、租界區(qū)
三、淪陷區(qū)
四、革命根據地
第二節(jié) 抗戰(zhàn)電影:鐵蹄下的怒吼與抗爭
第三節(jié) “孤島”電影
第四章 走向成熟(之三)——艱難中的輝煌(1945-1949)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電影
二、解放區(qū)電影
第二節(jié) “影戲”之顛:情節(jié)劇史詩
一、情節(jié)劇史詩電影的高峰
二、從《萬家燈火》到《烏鴉與麻雀》——轉折時期的現實主義高峰
第三節(jié) “文華”和文人電影
一、文華公司的電影風格及其創(chuàng)作
二、《小城之春》,一次超越性的電影藝術實踐
第五章 曲折中的發(fā)展:“十七年”的電影(1949-1966)
第一節(jié) 概述:“十七年電影”的三個階段
一、1949-1955:新中國電影事業(yè)的初創(chuàng)
二、1956-196:在現實斗爭中曲折前進
三、1961-1966:在現實斗爭中更為曲折地前進
第二節(jié) 第二代導演繼續(xù)創(chuàng)作和第三代導演的崛起
第三節(jié) 以男性規(guī)范為規(guī)范,婦女性話語的失落——1949年到1966年的女性電影創(chuàng)作
第四節(jié) 不完備的“類型”
第六章 停滯與倒退:“文革”電影(1966-1976)
第一節(jié) 秋風蕭瑟——“文革”時期的電影(1966-1976)
第二節(jié) “文革”樣板戲電影
一、“三突出”——角色等級制度和“禁欲”原則
二、樣板戲承續(xù)了“四人幫”所要否定的文化傳統(tǒng)
第三節(jié) 風雨中的奮爭
第七章 在探索中前進:“新時期”中國電影(1977-1989)
第一節(jié) 蓬勃發(fā)展的新時期
第二節(jié) “我們都是8年代的新一輩”——“四世同堂”的導演們
一、第二代
二、第三代
三、第四代
四、第五代
第三節(jié) 謝晉研究
第四節(jié) 多元化的探索
第五節(jié) 三類“在觀念上相距甚遠”的女性導演作品——8年代以來學院派女導演的崛起
第六節(jié) 電影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品(附:9年代電影發(fā)展趨勢)
第八章 臺灣電影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日據時期
二、光復時期
三、1949-1989年間的臺灣電影
四、9年代以后:市場疲軟與其他
第二節(jié) 臺灣“新電影”
第三節(jié) “第二浪潮”
一、蔡明亮的創(chuàng)作
二、國際著名導演李安
第九章 香港電影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5年代的香港電影
二、6年代的香港電影
三、7年代的香港電影
四、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東方好萊塢”
第二節(jié) 刀光劍影蒙太奇
一、武俠電影巨匠張徹
二、東方傳奇:李小龍
三、劍嘯江湖:徐克與香港電影
四、吳宇森:電影文化環(huán)境和外國影響
五、成龍的電影世界
第三節(jié) 香港電影的個例分析
一、王家衛(wèi)
二、銀河映像:一酷到底
中國電影史影片目錄
主要參考閱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