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都市狀況》討論的問題是,如何與后現代主義共存,尤其是與一直以來對西方思想行為產生著深刻影響的文化運動在道德、理論以及政治上所產生的后果之間的共存?!逗蟋F代都市狀況》還討論城市,以及在21世紀地球村中興起的城市主義所具有的種種形式。我的目的在于將這兩個問題置于被我稱之為“后現代城市規(guī)劃”的標題之下來進行。在當前情況下,聚焦后現代主義可謂是正合時宜。原因有二,首先,全球政治經濟已步人一個日趨重構與聯(lián)合的不穩(wěn)定時期。舊格局被破壞,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格局包括與非工業(yè)化、環(huán)境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民族主義、日益減損的民主主義、網絡空間、鄰避主義(NIMBY),以及少數人所領導的社會運動等。伴隨著這些變化,不同類型的城市主義應運而生。城市主義以邊緣城市、門控社區(qū)以及新“世界城市”的全球等級制度為特點,其中等級制度是理解迅速發(fā)展的地緣政治秩序的關鍵。像其他許多人一樣,我也力圖來理解這種重構。其次,21世紀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方興未艾的后現代思潮鼓勵和要求人們以新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后現代主義建立在對差異性和基本不確定性的較為敏感的基礎之上,它對我們的解讀、表現以及作選擇的方式提出了質疑。結果,先前被剝奪了公民權的群體擁有了評議權、發(fā)言權。不管怎樣,現存的權威都要面對徹底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