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80年代的伊瑟爾是接受美學代表人物,90年代以后,他轉向文學人類學研究。雖然我們現在尚無法斷言,伊瑟爾的文學人類學是否可能重現當年其接受美學對文學研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但可以肯定其于文學理論的沖擊力當有過之。本談話以虛構和想像為核心,討論了文學人類學的主要話題,如操演、表演、越界、他異、移異以及隱在他者,等等。這些討論將使我們重新考慮以笛卡爾認識論即以主客體二元對立為基礎的文學理論的合法性問題,并可能啟導我們在哲學本體論的意義上“操演”出自身的存在。最近數十年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就此而論,它與哲學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因為我們看到哲學也經歷了這樣深刻的變化。這里只要我們簡單地比較一下半個世紀以前的與今天的哲學情境也就夠了,我們將發(fā)覺這種變化是何等地巨大和深刻。50年找的西方哲學仍可被劃界為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帝國,如果以地域而論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德國、法國和英美,而若以其他視角觀之,則有純粹學術性的、激進的馬克思主義的,等等。本書標志著作者在接受美學之后又掀起的一個理論高潮,是當前歐美批評界“文化轉向”的一個范本。該書旨在從人類學角度回答我們?yōu)槭裁葱枰膶W的問題。作者沃爾夫岡·伊瑟爾是德國美學家,是接受美學康斯坦茨學派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