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傳記文學屆我與顧準

我與顧準

我與顧準

定 價:¥20.00

作 者: 陳敏之著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32125418 出版時間: 2003-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329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顧準和兒女們顧準的幾個孩子,共和國成立以后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他們都經(jīng)歷了,然而以他們的年齡,所受的教育、閱歷和經(jīng)驗,他們對這些歷史事件的真實意義,這些歷史事件對社會發(fā)展的進程究竟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很難有正確的理解。即便是歷史學家,在這些事件發(fā)生的當時,在這些歷史事件還沒有成為歷史的時候,也很難立即作出正確的判斷。許多時候還不免一再作出修正。對于顧準的孩子,他們剛剛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入世不深,你不可能要求對他們的父親的思想、行為、品格以及他所探索追求的人類的未來能有真正的理解。按照他們當時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奉為圭杲的教條,與他們的父親堅決劃清界線,對其敵視到憎恨的程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達到了為“革命”而大公無私,他們當然不可能接受第三者對他們不愿和父親見面是“私”字作怪的指責。1979年,我母親在上海病逝(1975年我把母親接到上海,去世時95歲),重之在得知祖母病逝后寫給我的信上說:隨著奶奶的去世,有關這個家的許多往事都在腦子里翻騰,這都是過去的事情,再也不可挽回的了。這個家已不復存在,但是這一切所留下的痛楚,將永遠刻在心上,今生今世也永不能平復了。為了這一切,為父母,為兄妹,為自己,為親友,為死去的,也為活著的,我應當奮斗,永遠也不滿足,永遠懷著負疚和苛責自己的心情向上。逝去的已不能復生,然而我們奮斗之成果,或許能在他們靈前獻上一小朵白花?這可以看作是重之的懺悔和誓言,而他確實也是這樣做了。1979年高考,僅僅只有初中畢業(yè)學歷的他、依靠自學獲得了北京這一屆高考的文科狀元。顧準的次子、次女經(jīng)過刻苦自學,也先后考進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xiàn)在一個在海南工作,一個在夏威夷,都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他的長子現(xiàn)在是中國科學院空間技術協(xié)調(diào)中心的負責人之一,在痛悔之余,以贖罪的心理,努力工作達到了忘命的程度,作出了顯著的成績?;貞涱櫆屎退暮⒆雍臀业年P系這一段往事,對我來說是凄惻和痛苦的。1974年12月,當我捧著五哥的骨灰盒走上老山骨灰堂的陡坡時,我的心比我的腳步更沉重;五哥的孩子就在近旁,為什么他們視若不見,是什么東西橫亙在他們中間,這些本來應該是他的子女做的事,為什么要我來做?我向五哥作了承諾,然而我仍然無法溝通他們相互之間的理解。在五哥生前,一直到死也未能讓他和他的孩子見一面,在那迷信盛行,把教條奉為圭皋的時代,要改變他們那時已經(jīng)相當凝固的觀念,又豈是我給他們寫一封信能夠改變的。而我為了說動他們?nèi)ヒ娨娝麄円呀?jīng)垂死、苦苦思念著孩子的他們的父親時,我的情緒又是那么激動,言詞激烈,缺少理性的思考,缺少一個長者對孩子應有的通達的理解、撫慰。我為我可能在有些問題上對他們的苛責、傷害了他們而感到疚愧。1984年2月,在顧準去世十年,顧準的大女兒在看了我抄錄的1973-1974兩年中我和她父親的“通信錄”手抄本即后來出版的《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以后,她寫了一份“讀后附記”寄給我。這里,摘錄后記中的幾段在下面:流暢的行文,深邃的洞察力,中肯精辟的分析,使人折服。在這后面的是父親對國家前途極度關切的責任感和探求真理的熱情、勇氣,它是如此洶涌澎湃,深深地激蕩著我的心。原有的父親的形象,至此徹底地清晰高大起來。骨肉情感,對動亂年代和家庭變遷的痛苦回憶,成年以來對文中所及問題的思考以及嚴酷的自我剖析,所有這一切,糾擾在一起,多少個夜晚不能成寐??梢哉f,凡是與國家興亡有關的重大問題,父親都幾乎涉及到了。對這些問題本身,我不敢妄加評論。從中表現(xiàn)出來的品格氣質,使人想起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說過的話:“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們?nèi)Q于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認為的那樣。”1957年以后,他是一步一步地從地獄中蹚過來的呀。他的深刻的思索是在數(shù)不盡的批斗、侮辱甚至挨打之中完成的。在他最需要親人的時候,親人遠離了他,可是恰恰他的思考,包含著更多的真理。人生只有一個父親,對于這樣的父親,我們做了些什么呢?……片斷:顧準傳略顧準于1974年12月3日因患肺癌不治病逝,至今已十四年。隨著時間的流逝,喪失親人的感情上的沖擊已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更多的是理智的思索。然而,由他的親人來為他寫傳略,仍不免蒙上一點感情色彩,雖然這篇容量不大的傳略并不企求對他的一生作出全面的評價。顧準,1915年7月1日(農(nóng)歷5月19日)生于上海一個多子女的家庭,兄弟姊妹共十人,在兄弟輩中行五。因外家無子嗣,自幼從母姓。原籍蘇州,民國初年父親一輩舉家移居上海。父親晚年從業(yè)中醫(yī)。顧難以家境清貧,無力繼續(xù)求學,1927年在黃炎培所辦中華職業(yè)學校舊制商科初中(學制為兩年)畢業(yè)后,由留云小學母校教師殷亞華推薦,經(jīng)王志率①介紹人潘序倫創(chuàng)辦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任練習生。1927至1937年的十年間,正是我國民族工商業(yè)有相當發(fā)展的時期。潘序倫從美國學成歸來,移植到國內(nèi)的新式簿記——現(xiàn)代會計學,是完全不同于我國傳統(tǒng)的舊式簿記的一種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它借助科學原理,對社會各個領域的經(jīng)濟活動,按其不同類型的具體特點,設計各種不同的會計制度,是進行系統(tǒng)的記錄對算、分析、檢查的一種方法和工具。它較之我國傳統(tǒng)的舊式簿記要精確、及時、科學得多,因此受到開始運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經(jīng)營方式經(jīng)營的新興工商業(yè)者的普遍歡迎。適應這種社會需要,潘序倫的會計事業(yè)從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擴展到立信會計補習夜校,以后又創(chuàng)辦立信會計??茖W校、立信會計編輯所、立信會計用品社等。當時在眾多中小工商企業(yè)中從業(yè)的中小職員。練習生、學徒,迫切要求增進業(yè)務知識,改善社會地位;因此,這種業(yè)余補習、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不僅受到他們的普遍歡迎,也得到多數(shù)企業(yè)主的支持,立信會計補習學校和會計事業(yè)在這一期間得到極大的發(fā)展。1927年,顧準到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當練習生時,不過十二歲。以后經(jīng)過勤奮自學,逐漸學會和掌握了會計學這門學科。然而畢竟年紀還小,稚氣末脫,因而曾經(jīng)鬧過這樣的笑話:當他第一次登上立信會計補習夜校的講臺講課時(當時只十六歲),竟被學生轟下了臺。一年之后,第二次講課才算站住了腳。從1927年到1940年離開上海,顧準在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前后工作十四年。他從刻蠟紙你講義、改課卷,到在夜校講課、擔任夜校部主任、撰寫會計學著作,在之江護江等幾所大學擔任兼職教授。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一時期,是他職業(yè)向上時期。193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會計著作《銀行會計》,此時不過十九歲。以后,陸續(xù)出版的有《初級商業(yè)簿記教科書》《簿記初階》、《股份有限公司會計》《中華銀行會計制度》《所得稅原理與實務》《中華政府會計制度》等。這些著作中有不少果作者在動蕩不寧的流亡生活中……本書前言顧準1974年12月去世至今,三十年過去了,人類歷史又跨過了一個世紀,進入了新的對世紀。人類社會總是在按照自己的邏輯緩慢地往前發(fā)展,但也總是一步一步地在進步。顧準去世以后的這將近三十年間,我曾陸續(xù)寫過一些有關顧準的文章,散見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早就有這樣一個心愿,想把這些文章收集起來出版一個集子,既作為一種紀念,也可為讀者提供一些檢索的方便。三四年前,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表示愿意出版,便把已經(jīng)編好的稿子交了去,誰知該社的總編認為內(nèi)容重復,要責編重新改編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時羅銀勝、高建國著的《顧準傳》已先后出版),這顯然和我原意大相徑庭,往復幾次,不能達成一致,最終只能以撤稿作罷。去年(2002年)年初,上海市委宣傳部的一位負責同志獲知此事后,善意地為我介紹一家出版社,我滿以為這個集子的所有文章,都早已在報刊上公開發(fā)表過,應該木會存在什么窒礙。大約半年之后,經(jīng)探詢,告以上交任務重等等,遲遲未能發(fā)稿;我當然能夠予以理解,不想強人所難,也就把稿子拿了回來。顧準幾次蒙受厄運(尤其是最后一次),在他和我通信中,常常以“白虎星”自稱、自責,這種心情我完全能夠理解。作為父親,不能為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反而因為自己的緣故,使孩子在同學中受到歧視,甚至遭到凌辱,這種情況,顧準是不知道、或者木會完全知道的。但是,孩子的心靈卻已經(jīng)受到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作為父親、母親,明知自己受到的是不正當?shù)膶Υ?,但是孩子這時還小,能夠把真實的情況如實地向孩子明說么?孩子能理解么?如果孩子稍稍有一點反抗的表示,不是會把事情弄得更糟么?“文革”時期,這是一個黑白完全被顛倒的年代,迷信盛行,謬誤被說成真理,鋪天蓋地,勢如千鈞,誰要是對它有絲毫懷疑,就立刻會被壓成美粉,為了保護孩子,做母親的只能按照當時實行的劃清界線的要求來教導孩子。但是當真理終于昭然重見天日,知道自己犯下了錯誤,孩子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在這里,我愿意鄭重地宣告,這個沉重的十字架不應當由顧準的孩子來背,應當由“文革”這個時代來背?!叭础币院螅櫆蕪纳虾U{(diào)去北京,我除了利用去北京開會的空隙,有機會和顧準短暫的晤見外,平時很少相見,通信也不多(除了1973、1974年這兩年特殊例外),和項準的孩子見面更少,相互作傾心的交談更可說沒有,我所知道的關于他孩子的情況,都間接來自他們的父親顧準,作為他們的長輩,應當坦率地說,我對他們的關心是很不夠的。在顧準去世前后,我對顧準孩子的態(tài)度也確有情緒化的地方,所有這一切,我懇切希望:愿它化作煙云,隨風飄散吧!

作者簡介

暫缺《我與顧準》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
   我與顧準
   顧準傳略
   我所知道的顧準與“三反”
   顧準的最后十年
   顧準和他的兒女們
   顧難的家庭悲劇
   顧準的妻子——汪壁
   《希臘城邦制度》讀后記
   《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序
   從詩到散文
   ——《從理想主義到經(jīng)驗主義》出版追記
   《顧準文集》序
   《顧準文集》出版前后
   關于《會計原理》出版的追記
   我不過為恢復顧準的形象作了一點努力
   ——《顧準尋思錄》序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