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媽媽的成長》即將與讀者見面了,此時的心情難以用語言描述,這是一個媽媽的成長,更是一個女人的成長。自從1985年第一次聽說“心理學”三個字到現(xiàn)在已經整整二十年了。經歷了初學時的新奇、學習中的興奮、畢業(yè)后的猶疑、工作中的彷徨,我從勤奮學習的學生、大學的教師、到外企的白領,從無知的少女、成熟的少婦、初為人母的生澀、到九歲兒子的母親,其間成長的艱辛、矛盾、困惑,酸甜苦辣咸樣樣俱全。受過專業(yè)的系統(tǒng)訓練的我,面對兒子的成長歷程,滿腹的兒童心理學和發(fā)展心理學理論無處施展,我也曾經疑惑:難道我的兒子很特別嗎?難道心理學的理論不實用嗎?直到2004年初,偶然的機會聽說臺灣“親職教育”專家鐘思嘉教授要在北京大學心理系舉辦“親職團體領導者培訓工作坊”,正是關于如何提高父母效能、如何培養(yǎng)有責任感的孩子的課程。我仿佛抓到救命稻草一樣趕去報名。三天的工作坊很快結束了,這套“父母效能系統(tǒng)培訓”正是我尋尋覓覓多年的課程,他將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短短的幾周內幫助父母了解如何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如何面對自己的焦慮、緊張、憤怒,如何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架起良性的溝通橋梁,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責任感……最重要的是父母不需要學習系統(tǒng)的心理學的理論成為心理學家,他們只需要成為自己孩子的心理調節(jié)師就可以了。父母要給孩子提供寬松、愉快、溫馨、健康的家庭氣氛,要在每個平平常常的與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稱職快樂而不失權威的父母。當我將這套課程所學的方法用于我和兒子的實踐中時,取得的成績更令我欣喜若狂,那個曾經磨磨蹭蹭、膽小被動、不自信、不合作、疏遠我的兒子,變成了積極主動、自信、合作、親近我的兒子。我也從原來的苦惱和束手無策的媽媽,變成為自信而理智的媽媽。兒子的變化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紛紛向我討教秘籍,也激發(fā)了我要推廣這套課程的動機。2004年9月4日,200多名父母懷著共同的目的“培養(yǎng)有責任感的孩子”,在北京師范大學靜文講堂里,與鐘思嘉教授探討教養(yǎng)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那種熱切的渴望和拳拳父母心感動了我,也更增強了我的決心。2004年9月15日第一個“父母效能系統(tǒng)培訓”班開課了,課堂上那些感人的故事和媽媽們的喜悅激動常常讓我們熱淚盈眶。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廣東出版集團的雷蕾女士,向她介紹了我們的課程,以及媽媽和孩子們的感人故事,她說“為什么不寫一本書呢?讓更多的父母受益!”是呀,多好的提議!大家都為這個想法激動不已。在她的促動和努力下,我們這些從未寫作過的人開始動筆描述那些鮮活的故事。拿起筆來才發(fā)現(xiàn)寫作不是那么簡單的事,如何將發(fā)生在近50個家庭的真實故事再現(xiàn)?經過5次易稿,就是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樣子。我們將幾十個孩子和家庭的故事以幾個典型的人物體現(xiàn),圍繞著豆豆和豆豆媽媽的成長展開,希望使大家讀起來更有趣味性。這些故事看起來平平常常,仿佛就在身邊,其中的苦澀和快樂恐怕只有為人父母者才能體會到。書名“豆豆媽媽的成長”也另有寓意,那是一次愉快的新疆之行給我?guī)淼撵`感。2004年8月,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帶著我們年齡都差不多大的孩子結伴去新疆游玩。一路上,孩子們像小鳥一樣不停地嘰嘰喳喳地說著,笑著。作為父母的我們也都拋開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盡情地享受著旅行的快樂。我記得那次旅行收獲頗豐。有太多使我感動的東西。相機被我一直緊緊地握在手中。我不停地走,不停的拍。我為大漠那滾滾的黃沙感動,我為異族女孩那純真美麗的笑容感動??傊?,我用鏡頭捕捉著一切美好的東西。突然,鏡頭中出現(xiàn)了我們的孩子們。只見它們興奮地笑著,跳著,好像是想到了極其好玩的事情。我被孩子們的笑聲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靠近他們。原來,他們給彼此都起了十分搞笑的綽號。孩子們稱我們這次旅行為“豆豆家族之行”大家都是一家人,媽媽們都是豆豆媽媽,爸爸們自然也就成了豆豆爸爸。孩子們有的叫荷蘭豆,有的叫土豆,有的叫紅豆,有的叫綠豆。望著孩子們開心的樣子,我感動的同時不禁為孩子那豐富的想象力折服。“豆豆家族”這個比喻是多么的貼切呀。每一個孩子不正是“豆豆家族”的成員嗎?他們像一顆顆小豆豆,只要父母給與適度的土壤、陽光、水分、和空氣,他們就會像豆一樣發(fā)芽、健壯成長、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正是緣于這份靈感,我們就把這本書取名為“豆豆媽媽的成長”。感謝鐘思嘉教授,沒有他的傾力支持,我們就沒有勇氣走出自己的困惑;感謝所有給與我們支持和鼓勵的父母們,沒有他們的實踐與合作,就沒有這些感人的故事;感謝我們的家人,沒有他們的付出和配合,我們就沒有精力和時間完成寫作;感謝廣東出版集團北京藍洋廣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李良元總經理和雷蕾編輯,沒有他們的辛苦,這些故事僅僅停留在我們的回憶里,漸漸被塵封、淡忘。感謝我們的讀者,你們的包容和耐心,是我們工作的動力。此時此刻,我以一個母親的名義,衷心希望與各位父母分享這份喜悅和快樂。這僅僅是個開始,教育的路很長很長,讓我們攜起手來,與我們的孩子一起跑向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