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為中國原產的珍貴果樹,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栽培獼猴桃的記載。長期的封建統(tǒng)治、閉關自守、戰(zhàn)亂等因素造成社會落后,致使這一寶貴的資源未被重視利用。20世紀初,獼猴桃被新西蘭引去,經多年試驗,首先栽培成功,并迅速發(fā)展,于1943年開始出口,打進世界市場。由于它的營養(yǎng)豐富,風味獨特,經濟價值高,引起先進國家的矚目。美、英、法、德、日、意和俄、印、澳等國競相發(fā)展,被譽為世界上的“新興果樹”。到目前為止,新西蘭的獼猴桃仍占領世界市場,成為新西蘭的三大出口產品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雖逐漸開始資源調查和研究,但并未形成規(guī)模。自1978年開始,全國組織了獼猴桃科研大協(xié)作,全面展開了獼猴桃的資源調查、良種選育、栽培技術和貯藏加工等項目的試驗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由原來的野生狀態(tài)逐漸轉向栽培生產,由1978年以前的0.66公頃發(fā)展至1992年的1.2萬公頃的栽培面積,有力地推動了獼猴桃業(yè)的發(fā)展。獼猴桃的主要栽培種是果大、質優(yōu)的“中華獼猴桃”和“美味獼猴桃”。而山東省沒有中華獼猴桃和美味獼猴桃這一資源。筆者于1974年開始進行對中華獼猴桃的引種研究。幾經周折,終于在1980年使中華獼猴桃在山東省首次結果。20多年來經布點、觀察、研究證明:中華獼猴桃適應能力很強,在山東大部分地區(qū)生長旺盛結果良好,并可露地越冬(越冬性高于葡萄)栽培。就其本身的優(yōu)良特性,它將為山東的果樹業(yè)增添一支新的力量。為了使祖國的寶貴資源得以充分的發(fā)展和利用,使其為祖國的四個現(xiàn)代化服務,為廣大的農村,尤其是山區(qū)農民的早日脫貧致富貢獻力量。希望這種“新興果樹”,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增磚添瓦。為適應當前果樹生產發(fā)展的需要,根據20多年來對獼猴桃試驗、栽培、研究的成果和實踐經驗,并參考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編寫了這本冊子,以供各地科研、教學、果樹科技工作者及獼猴桃生產者、愛好者的參考。本冊子得以問世,多賴于20多年來各級有關領導、師長、同仁和部分同學們的熱心支持和幫助,并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在此一并致謝。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的錯誤、遺漏和缺點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作者199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