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種植棉花歷史悠久,是世界上的植棉大國,常年種植面積在530萬公頃(8000萬畝)左右。棉花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它既是重要的紡織工業(yè)原料,又是輕工業(yè)、食品、化學、醫(yī)學和國防工業(yè)必不可少的原料,也是我國農村調整作物布局,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資源. 我國早在1931年在華北地區(qū)就發(fā)現了棉花枯萎病,1935年由于引進美棉而又傳入了棉花黃萎病。隨著棉花生產的發(fā)展,棉區(qū)生態(tài)條件和耕作制度的改變,以及病菌致病類型的變化,兩種病害一直呈蔓延擴大的趨勢。據1993年不完全統(tǒng)計,兩種病害在全國發(fā)生的面積已達272.67萬公頃(4090萬畝),約占全國棉田總面積的50%,造成年均損失皮棉約1億千克(200萬擔)。棉花枯、黃萎病已成為棉花生產上的重要病害。 國家對棉花枯、黃萎病的防治研究工作極為重視,1972年成立全國“棉花枯、黃萎病綜合防治研究協(xié)作組”,以后又列入國家重點協(xié)作攻關計劃項目。全國從事棉病防治研究的科技人員通力協(xié)作,付出畢生心血和無窮智慧,取得了世人注目的豐碩成果,成功的控制了棉花枯、黃萎病的危害。特別是抗病品種的培育、病菌致病機理和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等研究,均跨入了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科技工作者的功績永載史冊。為總結和反映我國棉花枯、黃萎病防治研究的成就和經驗,以推動我國棉病科技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作者編著了這本小冊子。 本書以我國科研和防治工作為主,國外有關資料作為借鑒。全書共分7章,重點論述棉花枯、黃萎病菌致病機理、抗病育種成就和綜合防治技術??晒┛蒲小⒔虒W和從事棉病科技工作者參考。 本書引用章元壽教授的研究成果及甘莉、楊家榮、趙小明等同志的碩士、博士畢業(yè)論文資料,?此致謝。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缺點、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