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及軟件方法學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

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

軟件工程:實踐者的研究方法

定 價:¥48.00

作 者: (美)RoyerS.Pressman著;黃柏素,梅宏譯;黃柏素譯
出版社: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叢編項: 計算機科學叢書
標 簽: 軟件方法

ISBN: 9787111072829 出版時間: 1999-10-01 包裝: 簡裝本
開本: 26cm 頁數: 580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以豐富的信息資源、廣泛的角度深刻地論述了軟件工程的方方面面,內容包括軟件工程的相關語境、管理軟件項目的方法、各種軟件工程的方法論、面向對象的方法、客戶/服務器軟件工程、CASE等。本書內容新穎、見解獨到,適合大學計算機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研究生學習,也適合軟件工程開發(fā)者、組織者、管理者參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RogerS.Pressman是軟件工程領域國際知名的咨詢專家和作者。他以優(yōu)等成績從Connecticut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從Bridgeport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從Connecticut大學獲得工學博士學位。已有超過25年的產業(yè)經驗。主要從事工程產品軟件和系統(tǒng)軟件的開發(fā)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作為產業(yè)的實踐者和管理者,Pressman博士主要從事的是航空航天應用中高級工程和制造的CAD/CAM系統(tǒng)的開發(fā),他也從事科學及系統(tǒng)程序設計方面的工作。除了他的產業(yè)經驗之外,Pressman博士還是Bridgeport大學計算機工程系的兼職副教授和該大學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中心的主任。Pressman博士是R.S.Pressman&Associates,Inc公司的總裁,這是一家專門從事軟件工程方法和培訓的咨詢公司。他是公司主要的咨詢專家,專門負責幫助其他公司建立有效的軟件工程方法。他開發(fā)了RSP&A軟件工程評估方法,該方法采用獨特的數量和質量分析混合的方式,幫助客戶評估他們軟件工程實踐的當前狀況。除了給500多個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外,R.S.Pressman&Associates,Inc公司還提供大量的軟件工程培訓及過程改善服務。公司開發(fā)了一個藝術式的錄像課程“EssentialSoftwareEngineering”,它全面地講述了產業(yè)界關于這一主題的內容。另一個產品“ProcessAdvisor”是指導企業(yè)軟件工程改進的自測系統(tǒng)。Pressman博士還在產業(yè)期刊上發(fā)表了許多技術論文,是企業(yè)期刊的特約撰稿人并出版了6本書。除了本書外,還有:“MakingSoftwareEngineeringHappen(PrenticeHall出版公司出版)”,這是第一本涉及到改善軟件工程實施過程中的主要管理問題的書籍;“SoftwareShock(DorsetHouse出版公司出版)”,該書敘述了軟件及其對商業(yè)和社會的影響;“AManager'sGuidetoSoftwareEngineering(McGraw-Hill出版公司出版)”,該書使用獨特的Q&A方式表示了創(chuàng)立和理解技術的管理指南。Pressman博士是雜志AmericanProgrammer(美國程序員)和IEEESoftware(IEEE軟件)的編委,是IEEESoftware的Manager(管理員)專欄的編輯。他還是ACM、IEEE、TauBetaPi、PhiKappaPhi、EtaKappaNu和PiTauSigma的會員。

圖書目錄

     目 錄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前言
   第一部分 產品和過程
    第1章 產品
    1.1 軟件的發(fā)展
    1.1.1產業(yè)的觀點
    1.1.2老化的軟件工廠
    1.1.3軟件的競爭
    1.2軟件
    1.2.1軟件特征
    1.2.2軟件構件
    1.2.3軟件應用
    1.3軟件:地平線上的危機
    1.4軟件神話
    1.5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章 過程
    2.1軟件工程——一種層次化技術
    2.1.1過程、方法和工具
    2.1.2 軟件工程的一般視圖
    2.2軟件過程
    2.3軟件過程模型
    2.4線性順序模型
    2.5原型模型
    2.6RAD模型
    2.7演化軟件過程模型
    2.7.1增量模型
    2.7.2螺旋模型
    2.7.3構件組裝模型
    2.7.4并發(fā)開發(fā)模型
    2.8形式化方法模型
    2.9第四代技術
    2.10過程技術
    2.11產品和過程
    2.12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二部分 軟件項目的管理
    第3章 項目管理的概念
    3.1管理的范圍
    3.1.1人員
    3.1.2問題
    3.1.3過程
    3.2人員
    3.2.1項目參與者
    3.2.2項目負責人
    3.2.3軟件項目組
    3.2.4協(xié)調和通信問題
    3.3問題
    3.3.1軟件范圍
    3.3.2問題分解
    3.4過程
    3.4.1合并問題和過程
    3.4.2過程分解
    3.5項目
    3.6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4章 軟件過程和項目的度量
    4.1測度、度量和指標
    4.2過程和項目領域中的度量
    4.2.1過程度量和軟件過程改進
    4.2.2項目度量
    4.3軟件測量
    4.3.1面向規(guī)模的度量
    4.3.2面向功能的度量
    4.3.3擴展的功能點度量
    4.4調和不同的度量方法
    4.5軟件質量度量
    4.5.1概述影響質量的因素
    4.5.2測量質量
    4.5.3缺陷排除效率
    4.6在軟件過程中集成度量
    4.7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5章 軟件項目計劃
    5.1對估算的觀察
    5.2項目計劃目標
    5.3軟件范圍
    5.3.1獲取定義軟件范圍所需的信息
    5.3.2一個范圍定義的例子
    5.4 資源
    5.4.1人力資源
    5.4.2可復用軟件資源
    5.4.3環(huán)境資源
    5.5軟件項目估算
    5.6分解技術
    5.6.1軟件規(guī)模估算
    5.6.2基于問題的估算
    5.6.3一個基于LOC估算的例子
    5.6.4一個基于FP估算的例子
    5.6.5基于過程的估算
    5.6.6一個基于過程估算的例子
    5.7經驗估算模型
    5.7.1估算模型的結構
    5.7.2COCOMO模型
    5.7.3軟件方程式
    5.8自行開發(fā)或購買的決策
    5.8.1創(chuàng)建決策樹
    5.8.2外購
    5.9自動估算工具
    5.10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6章 風險管理
    6.1被動和主動的風險策略
    6.2軟件風險
    6.3識別風險
    6.3.1產品規(guī)模風險
    6.3.2商業(yè)影響風險
    6.3.3客戶相關的風險
    6.3.4過程風險
    6.3.5技術風險
    6.3.6開發(fā)環(huán)境風險
    6.3.7與人員數目及經驗相關的風險
    6.3.8風險因素和驅動因子
    6.4風險預測
    6.4.1建立風險表
    6.4.2評估風險影響
    6.4.3風險評估
    6.5風險緩解、監(jiān)控和管理
    6.6安全性風險和危險
    6.7RMMM計劃
    6.8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7章 項目進度安排及跟蹤
    7.1基本概念
    7.1.1關于“延遲”的評注
    7.1.2 基本原則
    7.2 人員和工作量之間的關系
    7.2.1一個例子
    7.2.2一個經驗關系
    7.2.3工作量分布
    7.3為軟件項目定義任務集合
    7.3.1嚴格度
    7.3.2定義適應性準則
    7.3.3計算任務集合選擇因子的值
    7.3.4解釋TSS值并選擇任務集合
    7.4選擇軟件工程任務
    7.5主要任務的求精
    7.6定義任務網絡
    7.7進度安排
    7.7.1時間表
    7.7.2跟蹤進度
    7.8項目計劃
    7.9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8章 軟件質量保證
    8.1質量概念
    8.1.1質量
    8.1.2質量控制
    8.1.3質量保證
    8.1.4 質量的成本
    8.2質量運動
    8.3軟件質量保證
    8.3.1背景
    8.3.2SQA活動
    8.4軟件復審
    8.4.1軟件缺陷對成本的影響
    8.4.2缺陷的放大和消除
    8.5正式技術復審
    8.5.1復審會議
    8.5.2復審報告和記錄保存
    8.5.3復審指南
    8.6SQA的形式化方法
    8.7統(tǒng)計質量保證
    8.8軟件可靠性
    8.8.1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度量
    8.8.2軟件的安全和危險的分析
    8.9SQA計劃
    8.10ISO9000質量標準
    8.10.1ISO對質量保證系統(tǒng)的方法
    8.10.2ISO9001標準
    8.11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9章 軟件配置管理
    9.1軟件配置管理
    9.1.1基線
    9.1.2軟件配置項
    9.2SCM過程
    9.3軟件配置中對象的標識
    9.4版本控制
    9.5變化控制
    9.6配置審計
    9.7狀態(tài)報告
    9.8SCM標準
    9.9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三部分 傳統(tǒng)軟件工程方法
    第10章 系統(tǒng)工程
    10.1基于計算機的系統(tǒng)
    10.2系統(tǒng)工程層次結構
    10.2.1系統(tǒng)建模
    10.2.2信息工程:概述
    10.2.3產品工程:概述
    10.3信息工程
    10.4信息策略計劃
    10.4.1企業(yè)建模
    10.4.2業(yè)務級數據建模
    10.5業(yè)務域分析
    10.5.1處理建模
    10.5.2信息流建模
    10.6產品工程
    10.6.1系統(tǒng)分析
    10.6.2說明客戶需要
    10.6.3可行性研究
    10.6.4經濟分析
    10.6.5技術分析
    10.7系統(tǒng)體系結構建模
    10.8系統(tǒng)建模和仿真
    10.9系統(tǒng)規(guī)約
    10.10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11章 分析概念和原則
    11.1需求分析
    11.2通信技術
    11.2.1過程的啟動
    11.2.2便利的應用規(guī)約技術
    11.2.3質量功能部署
    11.3分析原則
    11.3.1信息域
    11.3.2建模
    11.3.3劃分
    11.3.4基本視圖和實現視圖
    11.4軟件原型
    11.4.1選擇原型方法
    11.4.2原型方法和工具
    11.5規(guī)約
    11.5.1規(guī)約原則
    11.5.2表示
    11.5.3軟件需求規(guī)約
    11.6規(guī)約復審
    11.7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12章 分析建模
    12.1簡史
    12.2分析模型的元素
    12.3數據建模
    12.3.1數據對象、屬性和關系
    12.3.2基數和形態(tài)
    12.3.3實體—關系圖
    12.4功能建模和信息流
    12.4.1數據流圖
    12.4.2針對實時系統(tǒng)的擴展
    12.4.3Ward和Mellor擴展
    12.4.4Hatley和Pirbhai擴展
    12.5行為建模
    12.6結構化分析的技巧
    12.6.1創(chuàng)建實體—關系圖
    12.6.2創(chuàng)建數據流模型
    12.6.3創(chuàng)建控制流模型
    12.6.4控制規(guī)約
    12.6.5加工規(guī)約
    12.7數據字典
    12.8其他傳統(tǒng)分析方法概述
    12.8.1數據結構化系統(tǒng)開發(fā)
    12.8.2Jackson系統(tǒng)開發(fā)
    12.8.3SADT
    12.9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13章 設計概念和原則
    13.1軟件設計和軟件工程
    13.2設計過程
    13.2.1設計和軟件質量
    13.2.2軟件設計的演化
    13.3設計原則
    13.4設計概念
    13.4.1抽象
    13.4.2求精
    13.4.3模塊化
    13.4.4軟件體系結構
    13.4.5控制層次
    13.4.6結構劃分
    13.4.7數據結構
    13.4.8軟件過程
    13.4.9信息隱蔽
    13.5有效的模塊設計
    13.5.1功能獨立性
    13.5.2內聚
    13.5.3耦合
    13.6針對有效模塊化的設計啟發(fā)
    13.7設計模型
    13.8設計文檔
    13.9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14章 設計方法
    14.1數據設計
    14.2體系結構設計
    14.2.1貢獻者
    14.2.2應用域
    14.3體系結構設計過程
    14.3.1變換流
    14.3.2事務流
    14.4 變換映射
    14.4.1一個實例
    14.4.2設計步驟
    14.5事務映射
    14.5.1一個實例
    14.5.2 設計步驟
    14.6 設計的后處理
    14.7體系結構設計優(yōu)化
    14.8接口設計
    14.8.1內部和外部接口設計
    14.8.2用戶界面設計
    14.9人機界面設計
    14.9.1界面設計模型
    14.9.2任務分析和建模
    14.9.3設計問題
    14.9.4實現工具
    14.9.5設計評估
    14.10界面設計指南
    14.10.1一般交互
    14.10.2信息顯示
    14.10.3數據輸入
    14.11過程設計
    14.11.1結構化程序設計
    14.11.2圖形設計符號
    14.11.3表格設計符號
    14.11.4程序設計語言
    14.11.5一個PDL實例
    14.12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15章 實時系統(tǒng)的設計
    15.1系統(tǒng)考慮
    15.2實時系統(tǒng)
    15.2.1集成和性能問題
    15.2.2中斷處理
    15.2.3實時數據庫
    15.2.4實時操作系統(tǒng)
    15.2.5實時語言
    15.2.6任務同步和通信
    15.3實時系統(tǒng)的分析和仿真
    15.3.1實時系統(tǒng)分析的數學工具
    15.3.2仿真和建模技術
    15.4實時設計
    15.5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16章 軟件測試技術
    16.1軟件測試基礎
    16.1.1測試目標
    16.1.2測試原則
    16.1.3可測試性
    16.2測試用例設計
    16.3白盒測試
    16.4基本路徑測試
    16.4.1流圖符號
    16.4.2環(huán)形復雜性
    16.4.3導出測試用例
    16.4.4圖矩陣
    16.5控制結構測試
    16.5.1條件測試
    16.5.2數據流測試
    16.5.3循環(huán)測試
    16.6黑盒測試
    16.6.1基于圖的測試方法
    16.6.2等價劃分
    16.6.3邊界值分析
    16.6.4比較測試
    16.7針對專門環(huán)境和應用的測試
    16.7.1GUI測試
    16.7.2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的測試
    16.7.3測試文檔和幫助設施
    16.7.4實時系統(tǒng)測試
    16.8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17章 軟件測試策略
    17.1軟件測試的策略途徑
    17.1.1驗證和確認
    17.1.2軟件測試的組織
    17.1.3一種軟件測試策略
    17.1.4測試完成的標準
    17.2策略問題
    17.3單元測試
    17.3.1單元測試考慮
    17.3.2單元測試規(guī)程
    17.4集成測試
    17.4.1自頂向下集成
    17.4.2自底向上集成
    17.4.3回歸測試
    17.4.4關于集成測試的討論
    17.4.5集成測試文檔
    17.5確認測試
    17.5.1確認測試的標準
    17.5.2配置復審
    17.5.3Alpha和Beta測試
    17.6系統(tǒng)測試
    17.6.1恢復測試
    17.6.2安全測試
    17.6.3壓力測試
    17.6.4性能測試
    17.7調試的技巧
    17.7.1調試過程
    17.7.2心理考慮
    17.7.3調試方法
    17.8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18章 軟件的技術度量
    18.1軟件質量
    18.1.1McCall的質量因素
    18.1.2FURPS
    18.1.3到量化視圖的變遷
    18.2軟件技術度量框架
    18.2.1技術度量的挑戰(zhàn)
    18.2.2測度原則
    18.2.3有效軟件度量的屬性
    18.3分析模型的度量
    18.3.1基于功能的度量
    18.3.2“撞擊值”度量
    18.3.3規(guī)約質量的度量
    18.4設計模型的度量
    18.4.1高層設計度量
    18.4.2構件級設計度量
    18.4.3界面設計度量
    18.5源代碼度量
    18.6對測試的度量
    18.7對維護的度量
    18.8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四部分 面向對象的軟件工程
    第19章 面向對象的概念和原則
    19.1面向對象的范型
    19.2面向對象概念
    19.2.1類和對象
    19.2.2屬性
    19.2.3操作方法和服務
    19.2.4消息
    19.2.5封裝、繼承和多態(tài)
    19.3標識對象模型的元素
    19.3.1標識類和對象
    19.3.2表示屬性
    19.3.3定義操作
    19.3.4完成對象定義
    19.4面向對象軟件項目的管理
    19.4.1OO的公共過程框架
    19.4.2面向對象項目的度量和估算
    19.4.3一種OO估算和進度安排方法
    19.4.4面向對象項目的跟蹤過程
    19.5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0章 面向對象分析
    20.1面向對象的分析
    20.1.1傳統(tǒng)方法和OO方法
    20.1.2OOA概述
    20.2領域分析
    20.2.1復用和領域分析
    20.2.2 領域分析過程
    20.300分析模型的類屬成分
    20.4OOA過程
    20.4.1使用實例
    20.4.2類—責任—協(xié)作者建模
    20.4.3定義結構和層次
    20.4.4定義主題和子系統(tǒng)
    20.5對象—關系模型
    20.6對象—行為模型
    20.6.1用使用實例標識事件
    20.6.2狀態(tài)表示
    20.7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1章 面向對象設計
    21.1面向對象系統(tǒng)的設計
    21.1.1傳統(tǒng)方法和OO方法
    21.1.2設計問題
    21.1.3OOD概述
    21.2OO設計模型的類屬成分
    21.3系統(tǒng)設計過程
    21.3.1劃分分析模型
    21.3.2并發(fā)性和子系統(tǒng)分配
    21.3.3任務管理構件
    21.3.4數據管理構件
    21.3.5資源管理構件
    21.3.6人機界面構件
    21.3.7子系統(tǒng)間通信
    21.4對象設計過程
    21.4.1對象描述
    21.4.2設計算法和數據結構
    21.4.3程序構件和接口
    21.5設計模式
    21.5.1描述設計模式
    21.5.2 在設計中使用設計模式
    21.6面向對象編程
    21.7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2章 面向對象測試
    22.1擴大測試的視角
    22.2測試OOA和OOD模型
    22.2.1OOA和OOD模型的正確性
    22.2.2OOA和OOD模型的一致性
    22.3面向對象的測試策略
    22.3.1在OO語境中的單元測試
    22.3.2在OO語境中的集成測試
    22.3.3在OO語境中的有效性測試
    22.4OO軟件的測試用例設計
    22.4.1OO概念的測試用例設計的含義
    22.4.2傳統(tǒng)測試用例設計方法的可用性
    22.4.3基于故障的測試
    22.4.4OO編程對測試的影響
    22.4.5測試用例和類層次
    22.4.6基于場景的測試設計
    22.4.7測試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22.5在類級別上可用的測試方法
    22.5.1對OO類的隨機測試
    22.5.2在類級別上的劃分測試
    22.6類間測試用例設計
    22.6.1多個類測試
    22.6.2從行為模型導出的測試
    22.7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3章 面向對象系統(tǒng)的技術度量
    23.1面向對象度量的目的
    23.2區(qū)別性的特征
    23.2.1局部化
    23.2.2封裝
    23.2.3信息隱蔽
    23.2.4繼承
    23.2.5抽象
    23.3對OO設計模型的度量
    23.4面向類的度量
    23.4.1CK度量套件
    23.4.2Lorenz和Kidd建議的度量
    23.5面向操作的度量
    23.6對面向對象測試的度量
    23.7對面向對象項目的度量
    23.8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五部分 軟件工程高級課題
    第24章 形式化方法
    24.1基本概念
    24.1.1少量的形式化方法的不足
    24.1.2軟件開發(fā)中的數學
    24.1.3形式化方法概念
    24.2數學預備知識
    24.2.1集合和構造性規(guī)約
    24.2.2集合運算符
    24.2.3邏輯運算符
    24.2.4序列
    24.3應用數學符號描述形式規(guī)約
    24.4形式化規(guī)約語言
    24.5用Z表示一個軟件構件的例子
    24.6形式化方法的十條戒律
    24.7形式化方法——未來之路
    24.8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5章 凈室軟件工程
    25.1凈室方法
    25.1.1凈室策略
    25.1.2什么使得凈室獨特?
    25.2功能規(guī)約
    25.2.1黑盒規(guī)約
    25.2.2狀態(tài)盒規(guī)約
    25.2.3清晰盒規(guī)約
    25.3設計求精和驗證的優(yōu)點
    25.3.1設計求精和驗證
    25.3.2設計驗證的優(yōu)點
    25.4凈室測試
    25.4.1統(tǒng)計的使用測試
    25.4.2認證
    25.5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6章 軟件復用
    26.1管理問題
    26.1.1復用的障礙
    26.1.2硬件類比
    26.1.3建立復用途徑的一些建議
    26.2復用過程
    26.2.1可復用的軟件制品
    26.2.2一個過程模型
    26.3領域工程
    26.3.1領域分析過程
    26.3.2領域特征
    26.3.3結構建模和結構點
    26.4建造可復用構件
    26.4.1為了復用的分析和設計
    26.4.2構造方法
    26.4.3基于構件的開發(fā)
    26.5分類和檢索構件
    26.5.1描述可復用構件
    26.5.2復用環(huán)境
    26.6軟件復用經濟學
    26.6.1對質量、生產率和成本的影響
    26.6.2使用結構點的成本分析
    26.6.3復用度量
    26.7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7章 再工程
    27.1業(yè)務過程再工程
    27.1.1業(yè)務過程
    27.1.2業(yè)務過程再工程的原則
    27.1.3BPR模型
    27.1.4幾句警告
    27.2軟件再工程
    27.2.1軟件維護
    27.2.2軟件再工程過程模型
    27.3逆向工程
    27.3.1理解處理的逆向工程
    27.3.2理解數據的逆向工程
    27.3.3用戶界面的逆向工程
    27.4重構
    27.4.1代碼重構
    27.4.2數據重構
    27.5正向工程
    27.5.1向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的正向工程
    27.5.2向面向對象體系結構的正向工程
    27.5.3用戶界面的正向工程
    27.6再工程經濟學
    27.7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8章 客戶/服務器軟件工程
    28.1客戶/服務器系統(tǒng)的結構
    28.1.1C/S系統(tǒng)的軟件構件
    28.1.2軟件構件的分布
    28.1.3分布應用構件的指南
    28.1.4連接C/S軟件構件
    28.1.5中間件和對象請求代理體系結構
    28.2對C/S系統(tǒng)的軟件工程
    28.3分析建模問題
    28.4對C/S系統(tǒng)的設計
    28.4.1傳統(tǒng)設計方法
    28.4.2數據庫設計
    28.4.3某設計方法的概述
    28.4.4加工設計的迭代
    28.5測試問題
    28.5.1整體C/S測試策略
    28.5.2C/S測試策略
    28.6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29章 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
    29.1什么是CASE?
    29.2構造CASE的積木塊
    29.3CASE工具分類
    29.4集成化CASE環(huán)境
    29.5集成體系結構
    29.6CASE中心庫
    29.6.1在I-CASE中中心庫的角色
    29.6.2特征和內容
    29.7小結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第30章 未來之路
    30.1軟件的重要性——再論
    30.2變化的范圍
    30.3人及他們建造系統(tǒng)的方式
    30.4“新”的軟件過程
    30.5表示信息的新模式
    30.6技術作為推動力
    30.7結束語
    參考文獻
    思考題
    推薦閱讀文獻及其他信息源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