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筆者曾撰文《呼喚比較文化的新局面》,評論胡文仲教授《跨文化交際學選讀》,吁請外語界同行協(xié)力同心,以自身的優(yōu)勢開展跨文化交際研究,成為中國比較文化研究的一支生力軍。自此,外語界在跨文化交際研究領域又推出了上百篇論文,出版了論文集《文化與交際》(胡文仲,1994)和辭典《英美文化辭典》(胡文仲,1995),成立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1995)。中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龍騰虎躍,蔚為壯觀,出現(xiàn)了我們翹首企盼的新局面。如今,林大津先生的專著《跨文化交際研究》即將付梓,且作者又是后學中的先進,怎不令人高興!我與林大津先生僅有一面之交。1995年8月在哈爾濱舉行的研討會期間,他以深厚的學術潛力,當選為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的常務理事時,并沒有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可是,半年后的春節(jié)期間,他從福建打來的兩次長途電話卻使我頓生敬意。第一次他詢問美國文化學家霍爾的有關情況,知他鉆研很深,且在指導跨文化交際領域的碩士論文。在萬家歡慶中華民族盛大的節(jié)日時,從他的第二次來電中得知他在為其專著作最后的一搏,感奮和敬佩油然而生。當他提出希望我為之作序時,我毫不猶豫地欣然從命。原因有二。一是筆者“呼喚”的“新局面”又結碩果;二是“猩猩惜猩猩”?;叵牍P者兩年前剛到深圳的春節(jié)期間為撰寫《創(chuàng)意導游》所經歷的種種情景,深知他半年來的酸甜苦辣,不由得對他的執(zhí)著精神充滿敬意,且引為同志。我懷著喜悅的心情,一氣卒讀了《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清樣,與作者一道神游于浩翰的文化海洋,深以為幸。總的感覺是,我在未見書稿時就答應為之作序雖有幾分冒險,這冒險卻是完全值得的。關于本書的總體評價,我想作者在前言中所用的“千人糕”的比方相當貼切。如果稍加引申,似乎可以做出幾點估價:1)本書在學科體系建構方面似乎主要承襲美國跨文化交際學的理論,但各章都有不少獨到的真知灼見;而作者關于“本書在借鑒他人成果時……作了一番取舍后,自成一統(tǒng),不少論斷純屬一家之言,一孔之見”的自我評價則說明作者不僅具有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且具有不斷探索的執(zhí)著追求。2)本書的性質和價值定位于“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是名副其實的。它因此而具有相當強的生命力,且兼有教科書的科學嚴謹、參考書的豐富內容和實用手冊的向導作用。3)本書可讀性強,風格幽默詼諧,文字生動流暢,既“化精深為通俗”而又不媚俗。4)作者作為“千人糕”的設計師,確有化龍點晴之功,這一份色香味俱佳的精美糕點注入了制作者大量的心得和獨創(chuàng)。因此,本書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資料和手冊,而是當之無愧的學術專著。本書的真知灼見,至少有以下一些:1.關于文化評價的二分觀點。作者認為,從總體上和宏觀上看,我們不能對任何一種民族文化厚此薄彼,妄論孰優(yōu)孰劣,否則就可能陷入民族中心主義、民族沙文主義甚至是文化帝國主義的泥坑;然而另一方面,從局部上和微觀上看,又可以對文化現(xiàn)象作出價值判斷,比如禮貌服務總比野蠻“服務”好,講究公共衛(wèi)生總比亂扔瓜皮紙屑好,排隊總比插隊好,等等。2.關于中美文化的宏觀特征對比,作者提出個人本位與人倫本位的相對概念。乍一看,個人與人倫相對的說法似不如個人與集體相對的提法符合邏輯。但是細究起來,中國的集體主義正是建立在人倫本位的觀念之上。3.本書專辟一章論述中國文化的動態(tài)特征。作者提出的幾種變化趨勢,很有道理。他心中有“數(shù)”,判斷有“度”,措辭亦有分寸。例如:“個體意識增強是打開中國文化動態(tài)走向的一把鑰匙”,“中國人……從多元時間制向一元時間制轉化的速度加快了”,中國人從高環(huán)境文化“向低環(huán)境文化轉化的例子卻不少”等等言論都頗有新意。4.本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解說頗有獨創(chuàng)。作者首先對羅列數(shù)十種交際能力那種“一團亂麻”的理論提出尖銳的批評,然后提出交際能力的行為模式(p.289)和層次模式(p. 294)繼而又提出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種種途徑和建議。本書的突出優(yōu)點,至少還有兩筆可書:1.本書征引的文獻數(shù)以百計,且資料翔實,例證有趣生動,文風活潑風趣。作者信手拈來,任意揮灑,讀來興趣盎然,有很大的實用性。這無疑是在普及跨文化交際知識、促進中外溝通等方面邁出了非??上驳囊淮蟛?。2.本書在研究實際問題上帶了一個好頭。作者收集第一手資料,“小題大做”,深入淺出,在微觀研究上不是人云亦云、炒作資料,而是自有心得、自成一體。例如,關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作者首先對五種說法一一做出評介之后,得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目前,關于語言與思維或世界觀的關系,尚無定論。從跨文化交際研究出發(fā),我個人傾向于認為,語言、思維、世界觀與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相對獨立但互有影響,相對影響要遠遠大子相對獨立性。理由是……”關于英漢句法結構與思維習慣,作者在檢討了諸家理論、研究了各個側面、提供了大量的例證后,作出了這樣的結論:英漢語言的句法特征“集中體現(xiàn)于英語形合法和漢語意合法的差別。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看,英語族人傾向于形式分析,抽象思維,從小到大,從未知到已知,突出主觀作用,以主體為中心,主客體界線分明;漢族人傾向于整體思維,情感思維,從大到小,從已知到未知,從實際出發(fā),注重主客體融合。英漢文化思維方式的核心區(qū)別是:英語族的自我中心與漢族的群體觀念”。僅從上述兩例足以看出作者用心之勤。林大津先生的《跨文化交際研究》誕生了,這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又一朵報春花,它稚嫩,但是它鮮活、明麗、生機勃勃??吹剿仆炼?,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對于林先生的辛勤耕耘,我們表示由衷的感謝。我相信,林先生在后記中的種種呼吁,定會引起文化界的重視和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