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田野”的涵義,但學術界常用的“田野研究”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田地”“山野”研究,而更充滿著獨特的文化意蘊,正如臺灣著名人類學家李亦園先生所指出的:“廣義而言,所有的實地研究工作都可稱為‘田野研究’,包括社會調查訪問、各種問卷測驗的施行、考古學實地發(fā)掘、民族學調查考察等都屬之?!币虼?,所謂的“文化田野”,主要指的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產、生活的過程和結果。文化乃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世界雖然成為一個“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卻依然存在。因此,文化的多樣性和各民族文化之間所存在的碰撞和整合,使得對于文化特別是底層文化的關注、跨文化生存和跨文化思考成為當代社會最為重要的主題。不少學人多年來一直堅持進行以文化為主題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機會把自己在田野考察研究過程中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達出來,恰好廣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樣的出版意向,于是,經過交流和討論,一套《文化田野圖文系列叢書》就得以問世了?!段幕镆皥D文系列叢書》采用學術隨筆的寫法,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傳達來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細節(jié)真實和情節(jié)生動的同時講求文字簡潔流暢;對圖片的處理,力求用有形的設計來表現無形的語言,使圖片和文字有機地結合,相得益彰,體現了傳統(tǒng)與現代的完美統(tǒng)一。本叢書講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發(fā)生的故事與感受,記錄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訪的人和事。其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讓田野中的人與物活起來,讓田野中的景和情動起來,讀者聽到的不再是調查者個人的獨白,還能聽到來自訪談對象的聲音;讀者了解到的不僅是調查者考察的結果,還能看到調查者與被調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動與交流,并帶給讀者許許多多來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強烈的心靈共鳴,從而使讀者能夠跟隨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鑒于內容的豐富多彩,根據叢書的具體情況,我們把其分為國內及海外兩大部分,其中國內部分又分為“東部”和“西部”,這樣,就形成了相互呼應的《文化田野圖文系列叢書·西部田野書系》、《文化田野?嘉南盜寫允欏ざ刻鏌笆橄怠泛汀段幕鏌巴嘉南盜寫允欏ずM餼迪袷橄怠貳?用我的腳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進田野,感觸文化。巴莫阿依,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她與同是研究生、博士生的另外兩姊妹組成的“巴莫姊妹彝學小組”將本民族的文化介紹給世界。巴莫阿依在無數次的田野調查中一定會像她所記錄的那樣,對一個個灰蒙的村寨和純樸、厚道的彝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強烈的愿望。她在《與美國木嘎做田野調查》中就向世界介紹涼山的今天與未來。巴莫阿依選擇的是讓世界了解涼山、了解彝人的道路。阿依說起初對彝族文化也并不了解,是父親幫助她們選擇了這條道路,她至今還記得父親說過的那句改變她命運的那句話:“在把西昌建設成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還要把西昌建設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新型的現代化城市?!卑湍⒁赖母赣H巴莫爾哈曾經做過涼山州的副州長,他對涼山州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自己獨特的眼光,對子女的期望也不同于一般家長。大女兒巴莫阿依和二女兒畢業(yè)以后都分配回涼山州的政府部門工作,按理說,80年代初,彝族女性大學生還比較少,從政是完全可能的,可巴莫卻對她們說:我們彝族不缺幾個處長局長,缺的是專家學者和教授。于是已經工作的兩個女兒又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去年雙雙在著名的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1991年,巴?止睦讎櫓鵒恕鞍湍⒚靡脫∽欏?。几年中,三姐妹跋衫U嫠髁舜罅懇妥迕袼椎韃?,嘘J雋誦磯嘧ㄖ?。巴莫阿谊@故塹詼旃室脫Щ嵋櫚姆⑵鶉酥唬塹諶旃室脫Щ嵋櫚鬧蔥兄饗?。染J瞪細鍪蘭桶司攀甏笠脫а芯砍侍咸洗蠛又疲敲?,巴莫颐摟姊貌[∽槭瞧渲兄匾牧α恐???巴莫阿依說,傳統(tǒng)是條流動的河。一個民族的文化要發(fā)展、壯大,既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同時又是不斷揚棄、吸納的過程。要有開放的心態(tài)擁抱中國的、世界的先進文化,而不是固步自封。因為只有在比較的視野中,才能更徹底了解自己。位于川滇交界的大小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這里,群山綿延,峽谷縱深,不僅形成了峻厲的自然景致,更孕育出一幅壯美的文化景觀。本書作者以散記的筆法與隨文配圖的形式,再現涼山彝人祭祀祖先神靈、禳除魔鬼邪怪的心性信仰與儀式畫卷,展示獨特的儀式經書和精美的宗教法具,傳遞祭司畢摩招魂祈福的誦經聲和薩滿蘇尼送鬼治病的擊鼓聲。書中還生動地記錄了作者16年來多次長期在家鄉(xiāng)進行宗教田野考察中發(fā)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與深切的感受?!兑腿说男叛鍪澜纭穼槟宫F一個獨特民族的獨特的信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