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個幽默的民族。粗通文學史的人都知道,幽默笑話的歷史在中國源遠流長。不論是商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散文、政論,還是秦漢以后的史記、雜劇、小說等,都記載了大量的幽默笑話。以各種形式傳播的中國民間文學,其幽默的特性更加突出。但以專著形式出現(xiàn)的幽默文學卻少得可憐,有明確記載的是三國魏邯鄲淳寫的一部《笑林》。這是古代最早的有據(jù)可查的一本笑話專著,可惜原書已失,所著三卷,僅剩二十余則留于后世。此后雖也有些許專著問世,但數(shù)量少、影響小,大量的仍是蘊含于各種文學體裁之中。也許因為它多出自人們的即興思維,三言兩語可能就完成其整個使命,并不像散文、小說那樣可以洋洋灑灑,七情并茂,所以始終上不了大雅之堂。但是,誰也無法回避它的存在。它以生動風趣的格調,像金子般熠熠生輝,引人入勝。它沒有自己的獨立家園,卻遍布整個精神世界,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草民百姓,無不感受到它那種獨特的“歡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