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中國大地構造學綱要

中國大地構造學綱要

中國大地構造學綱要

定 價:¥48.00

作 者: 萬天豐著
出版社: 地質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大地構造學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116039919 出版時間: 2004-0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6cm+光盤1片 頁數: 387頁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地質構造演化歷史為主要線索,以構造事件為單位,系統地、定量化地闡述了中國大地構造的主要宏觀特征,把構造變形、變位的機制分析與歷史分析緊密結合起來,把構造活動的穩(wěn)定時期與活躍時期的演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大力加強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構造的探討,盡量客觀地反映近30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大地構造學所做的貢獻;系統介紹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構造學研究方法,探討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構造學理論問題,如碰撞帶和各類板內變形的特征與形成機制,中國大陸地殼與巖石圈厚度變化及其原因,地溫梯度的變化與地幔羽的存在問題,構造作用對我國內、外生礦床形成的影響及找礦前景,最后對全球板塊構造動力學機制假說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書后半部附有大量的構造變形、變位的原始數據和有關的參考文獻,以備查考。本書是一本供研究生使用的教學參考書,也適合于從事構造地質、區(qū)域地質、礦產普查與勘探、地震地質、環(huán)境地質和災害地質等方面的科研、教學與野外地質工作人員使用。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大地構造學綱要》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
第一章 大地構造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構造事件研究
二、構造變形、構造體系與構造應力方向的確定
三、構造應力值的估算
四、板塊變形速度與變形量的估算——運動學研究之一
五、古地磁學與古構造復原——運動學研究之二
第二章 太古宙和古元古代(1800 Ma以前)構造演化
一、始太古代(4500~3600 Ma)的構造演化——星子聚集、吸積作用和形成古陸核
二、古太古代一新太古代(3600~2500 Ma PA—NA)的構造演化——古陸塊形成和陸殼克拉通化
三、古元古代(呂梁期,2500~1800 Ma,PP)的構造演化——原始中朝板塊裂陷和拼合,形成統一的結晶基底
四、關于太古宙和古元古代陸殼厚度的討論
第三章 中、新元古代(1800~513 Ma)構造演化
一、中元古代(長城紀一薊縣紀,1800~1000 Ma)構造演化——原始中朝板塊裂陷和形成沉積蓋層,揚子板塊完成拼合
二、青白口紀(拉伸紀,looo~800 Ma)構造演化——各陸塊普遍會聚或碰撞,揚子板塊形成統一結晶基底
三、南華紀(成冰紀,800~680 Ma)構造演化——各陸塊普遍張裂,揚子一塔里木板塊發(fā)育南沱組冰積層
四、震旦紀一早寒武世(680~513 Ma)構造演化——中朝板塊南緣發(fā)育羅圈組冰積層,泛非構造事件的廣泛影響
五、中國各地塊在全球中、新元古代演化中的表現
第四章 中寒武世一早泥盆世(祁連期,513—386 Ma)構造演化——西域板塊完成拼合、阿爾泰一額爾古納碰撞帶形成、華夏板塊構成統一結晶基底、南揚子板內褶皺、多數地塊呈離散狀態(tài)
一、沉積古地理與古生物分布
二、古地磁研究與古構造復原
三、構造活躍期的變形、變質作用與應力場特征
四、巖漿活動與板塊變位速度
五、早古生代構造單元的劃分
第五章 中泥盆世一早二疊世(天山期,386—257 Ma)構造演化——天山一興安碰撞帶形成,發(fā)育峨眉山地幔羽
一、沉積古地理與古生物分布
二、古地磁研究與古構造復原
三、構造活躍期的變形、變質作用與應力場特征
四、巖漿活動與板塊變位速度
五、中元古代一古生代構造演化與板塊的運移
第六章 晚二疊世一三疊紀(印支期,257—205 Ma)構造演化——瀾滄江、金沙江、秦嶺一大別和紹興一十萬大山等碰撞帶形成,板內蓋層廣泛褶皺,印支構造體系形成
一、沉積與生物古地理
二、碰撞帶構造
三、板內構造變形
第七章 侏羅紀一早白堊世早期(燕山期,205—135 Ma)構造演化——新華夏構造體系形成,伊佐奈岐板塊向西俯沖、擠壓,中國大陸逆時針轉動,殼內低速層滑脫,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
一、板內構造變形與應力場
二、中國大陸板塊與周邊板塊的運移和轉動
三、巖漿活動與殼內低速層及莫霍面的滑脫
第八章早白堊世中期一古新世(四川期,135—52 Ma)構造演化——四川構造體系形成,東部盆嶺構造發(fā)育,主應力方向的順時針轉變,班公錯一怒江碰撞帶形成,全球板塊普遍北移
一、板內構造變形與應力場
二、巖漿活動及其相關的構造
三、班公錯一怒江碰撞帶形成,全球板塊普遍向北運移
第九章始新世一漸新世(華北期,52—23.5 Ma)構造演化——華北構造體系形成,四大匯水盆地出現,太平洋板塊首次向西俯沖、擠壓,雅魯藏布江碰撞帶形成
一、板內構造變形與應力場
二、東部盆地的發(fā)育與油氣資源的聚集
三、西太平洋俯沖帶和雅魯藏布江碰撞帶的形成
第十章新近紀一早更新世(喜馬拉雅期,23.5—0.78 Ma)構造演化
一、喜馬拉雅逆掩斷層帶、青藏薄皮構造和青藏高原形成
二、東部板內變形、張裂與離散
三、地形大臺階與大陸邊緣伸展盆地的形成
第十一章中更新世一全新世(新構造期,O.78 Ma以來)構造演化
一、板內變形與現代構造應力場
……
第十二章 中國大陸構造變形特征與問題的討論
第十三章 中國大陸巖石圈構造與熱狀態(tài)
第十四章 中國大地構造與成礦作用
第十五章 關于全球板塊構造動力學機制的討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光盤中的圖件目錄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tefanvlieg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