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在永恒不斷流逝的時間的長河中,到了一定的時候,應該回頭看一看,看看走過的歷程中自己走得是否都完全正確,正確的要堅持,不正確的要揚棄。這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古人在這方面有許許多多的教導,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前車覆,后車戒”,通常作“前車之覆,后車之鑒”。這兩句話表面講的僅僅是反面的經驗,也就是教訓。但是其中隱含著“前車不覆”也是“后車之鑒”的正面的經驗?;艨撕D?895-1973)德國當代重要的思想家,法蘭克福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自1931年1月起主持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他與阿多諾、馬爾庫塞等人一起為“社會批判理論”奠定了基礎。他與阿多諾合著的《啟蒙的辯證法》于1947年發(fā)表。他的《理性之蝕》一書也在1947年發(fā)表,后經過補充以《工具理性批判》的書名于1967年出版。他的另一部重要文集《批判理論》于1968年問世。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索和敏銳的批判揭示當代西方文明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趨向,在當代西方學術舞臺上居重要地位。世紀之交,人文學術的發(fā)展歷程需要回顧和檢審。這是前進中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需要,而國內學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當代西學所獲得的相當程度積累則使這種回顧和檢審成為可能。于是,我們組織學界人上翻譯、編選《20世紀外國文化名人書庫》。“文化名人”,僅是一個因俗的稱法,人物之入選以學術價值為重,至于每種人物專集之選文,都旨在真實反映該人物的思想特征和學術見解的原貌,供讀者面對其人其文,分析、研究、借鑒、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