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大?!穭?chuàng)作于1978年,曾獲英國文學最高獎——布克獎(BookerPrize)。小說以第一人稱為視角,敘述了功成名就的戲劇界大導演查爾斯·阿羅比,隱居大海邊反省自己的人生經歷、尋找情感寄托和執(zhí)著求“善”的心路歷程。全書以查爾斯與哈特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輔之以他與眾多情人的感情糾葛,其間穿插了他與神秘的詹姆斯以及幾個至交好友的故事。作者力圖把西方文化與神秘的東方哲學思想——藏傳佛教糅在一起來剖析查爾斯的人生追求。作者借詹姆斯之口指出:“我們的種種欲望和情感寄托構成了上帝。一旦某種情感寄托被舍棄,另一種就會以慰藉的面目到來?!鼻嗝分耨R式的愛情失意,令查爾斯失去了情感的寄托,只好在別的女人身上尋找哈特莉的影子;與此同時,哈特莉也便成為他心目中至善至美的象征,照亮他人生旅途的“光明之源”?!八巧频男拍畹慕M成部分,一條活生生的證據;這份信念純潔無瑕,無懈可擊,無隙可乘?!毙〈謇锏呐加鍪共闋査怪厝紝乩虻膼矍?,他將心目中得到升華的完美形象,投諸現實中形容猥瑣、思想貧乏的哈特莉身上,想當然地以為她過著一種痛不欲生的生活,企圖憑一介之勇救哈特莉于水火之中。但最終失之交臂。詹姆斯三番五次的開導以及他的去世所帶來的震撼力,使查爾斯終于領悟到自己其實是在做“夢的追尋”,“為一個虛幻的海倫而戰(zhàn)”。查爾斯對哈特莉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最終的失敗,深刻地體現了作者本人對“善”的哲學思考:“善是一種理念,它存在于生活中,但卻是一種抽象的存在,就像我們心目中的上帝一樣?!薄澳ぐ菡哔x予被膜拜的對象以力量……對心靈世界近乎完美的干涉就會在心中滋生惡魔。本想喚魔行善,神魔卻乘虛而入,隨后制造禍端?!弊髡咴噲D表明:在20世紀,善的理念正在代替人們對上帝的崇拜和對宗教的虔誠,成為新的情感寄托;但這個情感寄托依然像上帝一樣,也是一種虛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