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風塵仆仆,既剝離出血肉,又順手牽走風景。對我們來說逝去的東西總是那樣令人懷戀,而這種暗色的影像在回憶的霧靄中便愈顯彰著了,北京已經“絕版”的天橋就是這樣的東西之一種。橋原來就是一座橋,一座南北向的漢白玉橋,橫跨在龍須溝上,因為皇帝到天壇祭天必須經過這座橋,所以得名“天橋”,后來“天橋”又泛指這一片地區(qū)。北京的天橋已經有700多年的歲月了,在元、明兩代和清初,天橋一帶還是一片水鄉(xiāng)澤國。那時亭臺樓榭、荷花畫舫、綠柳紅蓮、燕舞鶯鳴,這樣的風景在粗獷的北方顯得格外別致。然而慢慢地,從明代開始,天橋一帶的游人逐漸增多,向游人兜售商品的小販也向這里匯集。到了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在天壇的西壇根和北壇根,先農壇的東壇根和北壇根,匯集了一大批流動攤販,每天從早到晚,擺攤兜售小百貨和各式食品,崦官府不對小販征收捐稅,使得這里的商業(yè)更加繁榮,一些酒樓、茶館也紛紛在天橋建成開業(yè),在天橋西邊還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鳥市,還有相鄰的金魚池,既是買賣金魚的地方,更是一處佳景。到了清末民初,又有了車站會館、貨棧客店、茶樓戲園,更加熱鬧非凡。 書中所附照片均是20世紀30年代天橋的實景照片,共計200余幅,記載了天橋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和百樣吃食。憑借這些圖片,逝去的歷史時代悠然漂浮于我們面前,仿佛觸手可及。通過本書我們試圖順著那個時代的蛛絲馬跡(歷史圖片、 文獻、藝術作品、經歷者的敘述等)最真實地接近那個時代,還原它的大體風貌,嗅聞它的氣息、描摹它的輪廓以及感受它的風塵。[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