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華,1949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72年就職于上海博物館考古部至今。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田野考古與文物研究工作。曾參加崧澤、福泉山、湯廟村等十余處重要古文化遺址的發(fā)掘與整理。中國最早的水井、石犁及一批在中國考古界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玉、石、陶器和遺跡等出自他的手下。作為主要人員參加的國家級、市級、局級考古與考古環(huán)境研究的三項課題,分別獲得過“國際先進”、“國內先進”的認證結論。學術方面早期側重長江中F游古文化的研究,以后主要是良渚文化社會形態(tài)等的專題研究。同時,在玉器的復原、辨?zhèn)巍⒐δ?、琢玉工具的探索方面,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和突破性的成績。出版過《玉龍》、《玉器》、《崧澤》、《良渚古玉》等五六部專著,并以創(chuàng)見性的《良渚玉器研究》、《良渚文化琮形鐲》、《司南珮考》、《玉勝考略》、《良渚獸面為虎紋的又一重要例證》和理論性的《“玉器時代”之我見》及《青浦福泉山遺址崧澤文化遺存》等近百篇專業(yè)論文和報告立足于學術界。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出訪考察過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及臺灣、香港的文物和考古工作?,F為中國考古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考古發(fā)掘領隊;2002年獲得研究員資格,同年接《中國文物報》社函告:經有關方面推薦,被評選為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以來,文博考古界“一百位學術成就顯赫、治學經驗豐富、極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專家學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