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不管什么大師或是名家,他們的“經典”、 “杰作”,終究是一家之言。林語堂在20世紀30年代就成了國內享譽盛名的幽默大師。在1936年告別上海文壇以后,他在海外專事英文寫作,介紹中國文化。曾出版過英文著作三四十種,每一部作品通常都有七八種版本, 《生活的藝術》最為暢銷,在美國就出40版之多。美國文化界把林語堂列為“20世紀智慧人物”之一。1975年,在國際筆會第41屆大會上,他當選為總會副會長,并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在國際文壇上,林語堂確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作家。面對這樣一位“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大師和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作家,面對他著作等身、眾見不—的洋洋作品,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閱讀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智慧和養(yǎng)分呢?大師者,從人到文,有其可觀之“大”,也有難以求全責備之“小”。在中國的國門越開越大之際,讀讀林語堂的作品,看看他走過的道路,對于當今我們更多地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肯定是大有益處的。對大師的東西,我們正確的態(tài)度和做法應該是取真之“大”,棄真之“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