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植物生物技術為生物系統(tǒng)的操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它已經成為植物科學中令人矚目的領域。本書是一本生物技術課程的教材,可供不同年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本書涵蓋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全部重要知識,即營養(yǎng)介質、微繁殖、器官培養(yǎng)、細胞懸浮培養(yǎng)、單倍體培養(yǎng)、原生質的分離與融合、次生代謝產物、體細胞克隆變異和冷藏。同時為了更好地理解DNA重組技術,作者在修訂版中增加了一些章節(jié),內容包括遺傳材料、DNA在基因組中的結構和DNA重組所涉及的基本技術。DNA重組技術涵蓋了不同的內容,包括基因克隆、植物基因分離、轉座子和基因標記、體外誘變、PCR、分子標記、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轉基因技術、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其中基因克隆分為三章進行介紹,其中一章對酶進行了介紹,另一章對載體進行了介紹,還有一章介紹了cDNA和基因組克隆以及克隆DNA的序列分析。本書中基因組學包括功能基因組學、結構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不同生物的測序情況和DNA芯片技術。書中的各項技術的實驗操作,都給出了具體步驟。關于生物技術的應用,作者在通過轉基因對作物進行改良的部分進行了討論,同時,還對生物技術對作物改良的影響作了綜述。對各種形式的知識產權,例如植物育種者權利、生物多樣性以及一些專利的例子在知識產權一章中進行了介紹。 目錄第1篇 植物組織培養(yǎng)1第1章 緒論3 11 植物繁育的新技術3 12 生物技術的起源4 13 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史4第2章 組織培養(yǎng)室的組建9 21 清洗工作區(qū)9 22 普通實驗室和培養(yǎng)介質準備區(qū)9 23 材料轉化工作區(qū)10 24 材料培養(yǎng)工作區(qū)10 25 光強單位11 26 溫室11 27 實驗室和工作人員的安全11第3章 營養(yǎng)培養(yǎng)基12 31 器材和設備12 32 溶液配制所用的單位12 33 培養(yǎng)基組成成分13331 無機營養(yǎng)14332 碳源和能源15333 維生素15334 生長調節(jié)劑15335 有機添加物16336 膠凝劑17337 pH17 34 培養(yǎng)基配制的一般實驗方案18 課外閱讀20第4章 滅菌技術21 41 無菌培養(yǎng)基、容器和小器件的準備21411 蒸汽滅菌21412 干燥滅菌22413 過濾滅菌22414 紫外線滅菌22 42 無菌條件的保持23421 酒精滅菌23422 火焰滅菌23 43 外植體的化學消毒23 44 實驗方案24441 種子消毒24442 芽、葉片、莖、根等組織的消毒24443 未成熟胚、胚珠和花藥培養(yǎng)中 組織的消毒24 課外閱讀25第5章 培養(yǎng)類型26 51 細胞分化26 52 器官分化27 53 培養(yǎng)類型27531 種子培養(yǎng)27532 胚胎培養(yǎng)28533 胚胎培養(yǎng)的應用29534 愈傷組織培養(yǎng)30535 器官培養(yǎng)31536 珠心培養(yǎng)及其應用31537 胚乳培養(yǎng)及其應用32 54 細胞培養(yǎng)33 55 原生質體培養(yǎng)34 56 實驗程序34561 種子萌發(fā)(煙草)34562 胚培養(yǎng)(谷類作物:小麥、 玉米、大麥和水稻等)34563 胚培養(yǎng)(豆類作物:綠豆、 黑豆、菜豆和大豆等)35564 愈傷組織的誘導(煙草)35565 愈傷組織的誘導(谷類作 物:小麥、水稻、玉米 和大麥等)35 課外閱讀36第6章 微繁殖37 61 腋芽繁殖方法38611 分生組織和嫩枝頂端培養(yǎng)38612 芽培養(yǎng)40613 器官發(fā)生42614 通過愈傷組織的器官發(fā)生42615 不定器官的直接形成44 62 胚胎發(fā)生44 63 微繁殖的研究進展47 64 與微繁殖有關的一些問題48 65 實驗方案49651 馬鈴薯分裂組織和節(jié)點的 培養(yǎng)(Solanum tuberosum) 49652 腋芽的增殖(草莓: Fragaria chiloensis) 49653 器官發(fā)生:不定芽的形成50654 通過愈傷形成的器官分化(煙草)50655 通過愈傷形成的器官分化(谷 類:小麥,大麥,玉米,水 稻等)50656 器官形成(胡蘿卜)51 課外閱讀52第7章 細胞懸浮培養(yǎng)與次生代謝物53 71 懸浮培養(yǎng)的類型54711 分批培養(yǎng)54712 連續(xù)培養(yǎng)55713 半連續(xù)培養(yǎng)55 72 生長的測定55 73 懸浮培養(yǎng)細胞的同步化56 74 單細胞培養(yǎng)技術:BERGMANN 細胞平板培養(yǎng)技術57 75 應用57 76 次生代謝物的生產58761 形態(tài)和化學分化59762 有利于次生代謝物形成的培 養(yǎng)基成分59763 生長生產模式60764 環(huán)境因子61765 產生大量有用代謝物的細胞 系的選擇61766 產物分析62 77 應用62 78 次生代謝化合物生產有關的問題63 79 細胞固定體系63791 固定細胞的多聚體64792 產品釋放65 710 生物轉化65 711 方法667111 細胞懸浮培養(yǎng)方法(煙草)667112 細胞懸浮培養(yǎng)方法(谷類: 小麥、水稻、玉米、大麥等)67 課外閱讀67第8章 單倍體的離體培養(yǎng)生產68 81 雄核發(fā)育方法68811 花藥培養(yǎng)69812 小孢子培養(yǎng)69813 影響雄核發(fā)育的因素70814 雄核發(fā)育過程72815 倍數(shù)性水平和染色體加倍72816 二倍化73 82 單倍體的意義和應用73 83 問題75 84 雌核發(fā)育單倍體76 85 影響單雌生殖的因素76 86 谷類單倍體生產的染色體丟失技 術(大麥和小麥)77 87 谷類(水稻、大麥、小麥等)的 花藥培養(yǎng)方法78 課外閱讀79第9章 原生質體的游離與融合80 91 原生質體游離80911 機械法80912 酶法80 92 原生質體發(fā)育85921 細胞壁形成85922 生長、分裂和植株再生85 93 體細胞雜交85931 原生質體融合86932 雜種細胞的鑒定和選擇88933 體細胞雜種的鑒定與特性90 94 體細胞雜種的染色體數(shù)92 95 胞質雜種92 96 體細胞雜交的應用潛力94 97 體細胞雜交的問題和限制97 98 方法97981 原生質體分離和融合方法97982 原生質體融合99 課外閱讀100第10章 細胞無性系變異101 101 命名101 102 獲得細胞無性系變異的方法1011021 非離體選擇1021022 離體選擇102 103 細胞無性系變異的應用105 104 細胞無性系變異的基礎109 105 不利因素110 106 配子克隆變異110 課外閱讀111第11章 種子資源的保存與低溫 冷藏112 111 低溫冷藏法1121111 培養(yǎng)不育的組織培養(yǎng)物1131112 添加低溫保護劑和組織材料的 預處理1141113 冷凍處理1141114 生活力和再生力的測定1151115 植株生長和再生116 112 細胞緩慢生長保存法116 113 應用116 課外閱讀117 第2篇 遺傳物質及其結構119第12章 遺傳物質121 121 糖類122 122 氨基酸122 123 核苷酸1231231 核苷酸的結構式1241232 核苷與核苷酸化合物的定義124 124 多聚核苷酸1251241 DNA與RNA不同的重要性1261242 多核苷酸結構的縮寫法127 125 遺傳物質1271251 DNA的發(fā)現(xiàn)1281252 雙螺旋是穩(wěn)定的結構1291253 DNA復制129 課外閱讀130第13章 DNA組成與基因表達131 131 DNA存在的不同結構131 132 DNA超螺旋:DNA的三級 結構1331321 連環(huán)數(shù)1331322 十字形構型:DNA的三級 結構134 133 真核DNA組成核小體134 134 DNA組成135 135 變性137 136 DNA的復性137 137 復性速度和DNA序列復雜度: Cot曲線138 138 遺傳信息的傳遞:中心法則139 139 DNA分子內的基因組成1401391 操縱子1401392 多基因家族140 1310 植物的結構基因:不連續(xù) 基因141 1311 調控序列14113111 TATA盒子14213112 AGGA盒子14213113 基他調控元件142 1312 RNA分子的類型14313121 信使RNA與作用過程14313122 核糖體RNA14513123 tRNA(轉運RNA) 14513124 核內小RNA146 1313 轉錄14613131 核苷酸序列14713132 原核生物的轉錄過程14713133 真核生物的轉錄148 1314 遺傳密碼與翻譯14913141 遺傳密碼14913142 翻譯15113143 翻譯后修飾152 課外閱讀153 第3篇 DNA重組技術155第14章 基本技術157 141 瓊脂糖凝膠電泳157 142 脈沖場凝膠電泳157 143 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 1601431 等電聚焦(IEF) 1611432 二維凝膠電泳1621433 蛋白質染色162 144 核酸印跡1621441 Southern印跡分析1621442 Northern印跡164 145 蛋白質印跡164 146 點雜交技術165 147 放射自顯影165 148 Ecoli的轉化167 149 步驟168 課外閱讀168第15章 基因克?。篋NA的切割和 連接169 151 基因克隆簡介169 152 切割酶:限制性內切酶1701521 I型限制性內切酶1711522 II型限制性內切酶1711523 III型內切酶1731524 其他限制性內切酶174 153 DNA分子的連接與DNA連接酶174 154 DNA修飾系統(tǒng)1751541 激酶1751542 堿性磷酸酶1751543 DNA聚合酶1751544 末端轉移酶1761545 S1核酸酶1761546 λ-外切酶1761547 外切酶III1771548 Bal 31核酸酶177 155 連接子和接頭177 156 質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反應的 步驟178 課外閱讀179第16章 基因克?。狠d體180 161 克隆載體的特征180 162 Ecoli K-12的生物學特征180 163 質粒1811631 pBR3221831632 pACYC1841841633 pUC載體1841634 pUN1211851635 酵母質粒載體1861636 Ti質粒188 164 黏粒188 165 噬菌體載體1891651 λ噬菌體1891652 λ噬菌體克隆載體1901653 M13噬菌體191 166 噬菌粒192 167 酵母人工染色體(YAC) 193 168 細菌人工染色體(BAC) 194 169 P1噬菌體載體195 1610 P1人工染色體(PAC) 196 1611 穿梭載體196 1612 表達載體196 1613 步驟19616131 質粒DNA的分離:小量 制備19616132 用SDS蛋白酶K方法分離 基因組DNA198 課外閱讀198第17章 基因克?。篶DNA克隆和基 因組克隆及克隆DNA的序 列分析199 171 基因文庫199 172 cDNA文庫及其克隆1991721 mRNA的分離提取2001722 第一鏈cDNA的合成2001723 第二鏈cDNA的合成2001724 cDNA的克隆2011725 宿主細胞的介紹2011726 克隆篩選201 173 基因組克隆2021731 DNA的分離2031732 局部消化2031733 克隆載體2031734 片段和載體的連接2031735 包裝203 174 克隆基因的檢測與分析及探針 介紹204 175 基因的檢測方法2051751 菌落和噬菌斑雜交2051752 免疫學檢測2061753 克隆基因的Southern印跡 分析2061754 印跡的過程206 176 核酸序列的檢測206 177 放射性標記206 178 非放射性標記2081781 HRP系統(tǒng)2081782 DIG系統(tǒng)2081783 生物素-鏈霉抗生物素標記 系統(tǒng)209 179 DNA測序2101791 Sanger-Coulson方法2101792 Maxam-Gilbert方法2111793 大量DNA測序213 課外閱讀215第18章 聚合酶鏈式反應216 181 PCR反應的步驟218 182 PCR反應的成分2191821 寡聚物引物2191822 擴增緩沖液2191823 脫氧核糖核苷三磷酸2191824 靶序列2191825 Taq DNA聚合酶219 183 反向PCR220 184 反轉錄酶介導的PCR (RT-PCR) 2211841 RACE: cDNA末端的快速 擴增2211842 定量RT-PCR2231843 差異表達基因的擴增224 185 PCR產物的克隆2271851 增加限制性位點2271852 T/A克隆2281853 平端連接228 186 PCR的遺傳工程228 187 PCR的應用228 188 PCR的優(yōu)點230 189 存在的問題231 1810 轉基因的PCR檢測的流程231 課外閱讀232第19章 體外突變233 191 定位突變2331911 缺失突變2341912 盒式突變2371913 寡核苷酸定向突變2371914 化學突變2421915 PCR介導的體外突變2431916 定位突變的優(yōu)點2451917 隨機突變245 192 插入突變2461921 轉座子介導的插入突變2461922 T-DNA介導的插入突變247 課外閱讀248第20章 轉座子遺傳因子和基因標簽249 201 細菌中的轉座子2492011 IS因子2492012 復合式轉座子2512013 復雜的轉座子:Tn3家族252 202 真核生物中的轉座因子2522021 分類2522022 I族因子2532023 II族因子2562024 其他因子258 203 轉座子標簽法2582031 轉座因子的分離2592032 基因標記2602033 目標基因標簽法的局限性2622034 突變基因的分離2632035 完整基因的分離2632036 異源轉座子標簽法2632037 提高在目標位點的插入頻率2652038 基因分離2652039 轉座子標簽法的優(yōu)點26620310 轉座子標簽法的重要性266 課外閱讀267第21章 基因分離268 211 植物基因克隆的總策略2682111 編碼特異蛋白基因的分離2682112 組織特異性的功能基因分離2682113 以DNA插入為基礎的克隆 方法2702114 差減克隆2702115 圖位克隆271 212 染色體跳查276 213 染色體著陸278 課外閱讀279第22章 分子標記和輔助標記選擇280 221 形態(tài)學標記280 222 生物化學標記280 223 分子標記281 224 不以PCR為基礎的技術:限制 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RFLP)282 225 基于PCR的技術289 226 靶向PCR及測序297 227 指紋300 228 標記輔助篩選302 229 RAPD分析流程304 課外閱讀305第23章 植物基因轉移306 231 瞬時和穩(wěn)定的基因表達306 232 標記基因3072321 報告基因3072322 選擇標記309 233 嵌合基因載體310 234 基因轉移方法3112341 載體介導的基因轉移3112342 無載體介導或DNA的直接 轉移324 235 轉入基因的狀況和表達以及基因 沉默331 236 實驗方案3342361 農桿菌介導的轉化3342362 基因槍轟擊法:瞬時表達335 課外閱讀336第24章 應用轉基因技術改良作物337 241 抗生物逆性3372411 抗蟲性3382412 抗病毒性3402413 抗疾病性343 242 抗非生物脅迫346 243 抗除草劑349 244 品種改良基因工程3502441 作物儲藏物改良基因工程3502442 花卉保鮮基因工程3512443 花色、花型改良基因工程3512444 雄性不育轉基因工程3522445 終結種子基因工程352 245 轉基因植物生物反應器3552451 碳水化合物3552452 脂類化合物3562453 蛋白質品質3562454 維生素和礦質營養(yǎng)3572455 生物可降解塑料3582456 蛋白質、多肽及疫苗3582457 口服性疫苗的生產3592458 商品化轉基因作物3602459 重組DNA技術的影響361 課外閱讀365第25章 基因組學366 251 原核基因組圖譜以及Ecoli基 因組366 252 真核生物基因組圖譜367 253 DNA測序中的基因定位3702531 序列檢測3702532 實驗技術371 254 酵母(Scerevisiae) 基因組372 255 人類基因組373 256 擬南芥基因組375 257 水稻基因組375 258 功能基因組學3762581 計算機分析3772582 實驗分析378 259 基因表達模式3822591 檢測RNA轉錄水平進行基因 表達分析3822592 SAGE(基因表達的系列 分析)3822593 DNA芯片技術384 2510 DNA芯片的種類38425101 基于寡聚核苷酸的芯片38425102 基于cDNA的芯片386 2511 雜交與檢測方法38625111 DNA芯片(微陣列)特征 描述38725112 DNA芯片的應用388 2512 蛋白質組學38925121 蛋白雙向電泳39025122 蛋白質譜分析39025123 數(shù)據(jù)庫搜索390 課外閱讀391第26章 生物信息學392 261 生物信息學的發(fā)展393 262 數(shù)據(jù)庫394 263 網絡教育395 264 數(shù)據(jù)庫的訪問395 265 應用397 266 面臨的挑戰(zhàn)398 課外閱讀398第27章 知識產權保護399 271 知識產權簡介399 272 知識產權保護3992721 世界性組織4002722 保護形式4002723 版權4012724 商標4012725 專利4022726 專利應用4022727 國際專利和《專利合作條約》4032728 專利的撤回4032729 地理標識40627210 商業(yè)秘密40627211 外觀設計40727212 技術秘密(know-how) 40727213 植物育種者權利40727214 UPVO的作用40827215 農民的權利41027216 生物多樣性大會41027217 植物品種保護41127218 關于植物專利的一些案例 研究412附錄414 附錄I414 附錄II414 附錄III415 附錄IV415 附錄V415 附錄VI416術語解釋417參考文獻435作者索引448主題索引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