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瑪共和誕生于1918年,于1933年壽終正寢,時間雖然短暫,卻已經成為一則傳奇。它那痛苦而短暫的生命,令人難忘的藝術成就及其悲劇性的死亡,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相當燦爛奪目。魏瑪讓人聯(lián)想到藝術、文學以及思想上的現代化,同時也會聯(lián)想到兒子對父親的反叛,達達主義者對藝術的反動,柏林人對粗俗文化的唾棄,自由思想者對保守道德家的鄙夷。在西方文明史上,放逐這類事情向來總是占有一個相當榮耀的地位,但丁.格老秀斯(Grotius)、貝爾勒(Bayle)、魯索、海涅以及馬克思等這些人,他們都是放逐之后在異邦完成他們最偉大的作品,他們用既是憎恨同時又是渴望的眼光回望那曾經拒絕他們的祖國,然后默默寫出曠世杰作。1933年的年初,納粹政權掌控德國之時,希特勒所驅趕出來的這批放逐者可說是世界上極少見的一批具有智識、才華和學問的精英分子。這批令人目眩的放逐者當中的佼佼者──愛因斯坦、托馬斯.曼(Thomas Mann)、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布萊希特、格羅皮奧斯(Walter Gropius)、格羅斯(George Grosz)、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林哈特(Max Reinhardt)、瓦特(Bruno Walter)、貝克曼(Max Beckmann)、杰格(Werner Jaeger)、柯勒(Wolfgang Ko+..gker)、田立克(Paul Tillich)、卡西勒(Ernst Kassirer)。這些人逼得我們不得不把魏瑪看成是獨一無二的現象,所展現的文化是那么不受拘束,那么充滿創(chuàng)意,真真正正的一個黃金時代。的確,魏瑪的傳奇正是從“黃金的20年代”傳奇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