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著”和“人生”是廣大文學愛好者,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心目中兩個永遠不朽的興趣熱點,本書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選取二十多部深受讀者喜愛,因而影響深遠的文學名著,從中提煉人生問題,看一看前人面對這些問題時是如何思考如何處理的。這是文學藝術中最有價值的因素,是經典中永遠活看的靈魂。本書是隨箋性的文學評論,行文流暢,輕松活潑,可讀性強,頗具感染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全面的綜合的精神文化工程,需要文化各領域尤其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各部門的協同努力。文藝學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當主動自覺地承擔一份光榮的使命。當前特別需要多一點對人類精神生活的思考和研究,對人類心靈情感世界的關懷,應該更多一點對終極關懷精神的研究和探討。人類生命存在的終極價值,是世間萬物惟有人才苦苦追問的一個精神問題,它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種內在需求。終極關懷所指向的是關于人的生存的基本問題,如人的自我認識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人的處境問題: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生價值、人生意義及人的根本困境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既是哲學、宗教關心討論的對象,也是文學藝術關心思考的對象。自文學藝術產生之日起,文學家藝術家們就一直在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考著那些與生俱來與生俱去的終極問題。從荷馬史詩到格薩爾王,從曹雪芹到托爾斯泰……一部文藝史充分證明,在現實關懷的同時,終極關懷對文學藝術也有著非常重要的精神價值。時代的發(fā)展向文藝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文藝學關注自古以來文藝現象中一直蘊藏著的深層的心靈生活,關注人類靈魂中深層的精神吁求并對此作出應有的回應,要求文藝學多一點對人的終極性精神關懷。首先,終極關懷價值的提出,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精神生活發(fā)出了提升的呼喚。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競爭十分激烈,人們尤其是青年人往往會面臨精神追求與生存競爭的沖突,結果導致現代人精神處境的兩個特點,一是虛無主義,表現為信仰失落,心靈空虛;二是物質主義,貪求物欲,追求享受。在此背景下,終極關懷問題的提出和強調,可以給人一種開闊的眼光,使之不致沉淪于勞作和消費的現代化漩渦,使心靈生活有一個更高的方向和定位。也就是說,在社會層面上,有助于抑止虛無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盛行。虛無主義、實用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深層原因是缺乏精神信仰,缺乏內在的精神支撐和靈魂凝聚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但無疑,強調以終極關懷為主要內容的深層精神意蘊的作用,是這種努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次,終極關懷問題的提出,對儒家文化重實用而輕精神的傾向是一種必要的反撥。儒家文化的一個明顯特征是重實用價值,即使人生哲學也主要討論怎樣處世做人,怎樣處理人際關系。毋庸諱言,此種理論自有道理,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其弊病是容易眼光盡落現世,缺乏絕對命令意義上的自律。終極關懷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國人提高對精神價值的認識,提高精神生活的深度。再次,終極關懷問題的提出,有利于提醒作家藝術家多一點終極關懷意識。受上述傳統文化傾向的影響,我國作家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現實關懷層面上,重視作品的社會政治、思想、倫理、道德作用。這是應該充分肯定的,也可以說是一個優(yōu)良傳統。但不能把這一點絕對化,否則將導致庸俗社會學,導致以政治功利取代文學。這種教訓不能不認真記取。終極關懷問題的提出,將彌補上述傾向之不足,提醒作家多一點終極關懷意識,更多地關注一些人的內在精神生活。同時也能增強讀者的終極關懷意識,提醒讀者把注意力深入到作品更深層的精神意蘊?!敖K極”永遠存在于人類精神領域的上方或前方,對人的精神始終起著提升或牽引作用,使之不至于向下沉淪或向后倒退。“終極”和“現實”在人的精神空間中形成了上下前后兩個張力場,人類就在這兩個張力場中展開充分、宏大的社會實踐。少了哪一個支點,人類生活就會失去平衡。人類所追尋的精神家園其實就在這二者的和諧與平衡中?,F代生活使人更多地沉溺于物質和欲望而忽視或失去了終極關懷這一端,所以才導致了現代生活的某些扭曲、異化和災難。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提出終極關懷問題,其實質是呼喚重新樹立起“終極”這一端,讓“精神”、“靈魂”這些字眼重新恢復其崇高和神圣,企圖通過它的存在重新形成一種張力場,讓人們的精神生活有一個崇高的目標,讓精神文明的構成中多一種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