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與《華嚴》3
引言3
《易》貫《華嚴》頌4
河圖與《華嚴》十方五十三參6
洛書與《華嚴》九會七處22
普賢行愿顯微35
《易》與《維摩詰經》39
《易》與《觀無量壽佛經》49
《易》與《圓覺經》52
《易》與唯識56
(附]唯識三十頌72
論大乘佛教75
論十四無記78
論初期佛教與吾國思想的相互影響80
論宋易與禪宗93
論曹洞宗的《寶鏡三昧》與五位君臣98
論臨濟宗的四賓主與四照用103
論《周易》四百五十節(jié)文獻與密宗的三密105
論佛教之顯密與易象112
略論凈土宗及六字佛號115
論李通玄的思想在明代1l6
易與老莊
《道藏》中所收《老子》注本提要121
論《德道經》的“執(zhí)今之道”159
《史記-老子列傳》疏釋166
論《黃帝內經》與《老》《莊》171
體老觀門175
莊子析文177
自序177
卷一 內篇析文(凡七)178
卷二外篇析文(凡十五)199
卷三雜篇析文(凡十一)225
跋249
莊子觀刃251
前言251
《易》與《逍遙游》251
《易》與《齊物論》253
《人間世》與人論254
無用觀刃256
無情觀刃257
莊子與接輿258
讀憨山《莊子內篇注》260
鯤鵬與倏忽262
論言與轂音263
論天刑與遁天之形263
滄浪與迷陽265
黃帝與孫休266
內七篇總論267
內七篇與三才之道268
魚樂觀刃270
夢蝶觀刃271
“葆光”釋義272
莊子人名釋義274
淪《莊子》內七篇305
淪莊子的思想結構309
附錄:《內經》七篇大論述義314
自序314
一、天元紀大論述義315
二、五運行大論述義320
三、六微旨大論述義329
四、氣交變大論述義333
五、五常政大論述義338
六、六元正紀大論述義352
七、至真要大論述義361
初步結論370
后記張文江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