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褚斌杰教授和我指導的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中,有好幾位的博士學位論文是有關詩經學史的,大都為斷代研究或以一個人為中心的個案研究,而吳萬鐘君的《從詩到經——論毛詩解釋的淵源及其特色》則有所不同,它的時間跨度長,空間廣大,涉及了從春秋、戰(zhàn)國到東漢末年七、八百年間的多個人、多本著述,而且相對于斷代研究和個案研究,前人對這個問題研究不夠充分,可資借鑒的成果很少,它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在不少場合上與學術同行討論研究生的培養(yǎng)和論文寫作時,當我提及萬鐘這一選題時,他們莫不表現(xiàn)了極大的關注,這也使我感到作為導師的責任重大??少F的是萬鐘沒有知難而退。我們多次討論了這一選題,討論論文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jù)我們的設想,通過對有關資料扒疏、整理、考辨,應該會得到一些結論,當然我們也有思想準備,由于現(xiàn)存材料有限,可能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得不出任何結論?!暗珕柛?,不問收獲”。我一再用這句話來激勵萬鐘,他也是這樣做的。《詩經》文本以及漢代詩經學的來龍去脈,萬鐘是熟悉的,但他在論文準備過程中還是重新閱讀了《詩序》、毛《詩》、鄭《箋》,乃至孔《疏》和陳美《詩毛氏傳疏》等清代毛詩學派的著作,并親自動手把它們輸人電腦中。作為論文的寫作步驟,正是通過上述的閱讀,他確定了對毛詩形成的年代及其解釋特色的認識(即本書第一章的內容)。在此之后,萬鐘開始收集整理從先秦至漢初文獻典籍中有關《詩》的記載,并把它們分別排列于《詩經》每首作品的毛詩相關材料之后(這項工作也是借助電腦進行的)。這項工作細致而近于瑣碎,萬鐘對此十分認真,在論文完成之前,他已完成了兩本后來被他分別定名為《從先秦到漢初賦詩、引詩資料匯編》、《毛詩歷史化的相關資料》,其字數(shù)要比現(xiàn)在出版的這本學位論文多得多。論文的最后就是要通過先秦至漢初的文獻典籍中的記載的各家詩說與賦詩、引詩的資料與《詩經》毛詩的解說相對照、比較來印證、說明毛詩解釋的特色及其淵源(即本書第二章以下各章的內容)。萬鐘這一研究思路盡管有前人的研究作為借鑒,但前人的研究或只限于揭示文獻典籍中引《詩》的條目,分析引《詩》的情況,或與傳本《詩經》相互比較,說明文字訓詁的意義,他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同樣的詩句在不同文獻典籍的各種文章中的引用方式,在文章脈絡中的作用,以及對《詩》內容的理解,并探究這些同毛詩解釋方式和內容的聯(lián)系,并從幾個不同的方面論述了先秦引《詩》方式和解說內容對毛詩解詩產生的直接影響。萬鐘的這些認識還不能說是毛詩解釋特色及其淵源的全面概括,并且它們還需要學術同行的認同,但作為一家之言,特別是萬鐘研究這一選題的思路以及他的嚴謹?shù)墓ぷ鞣绞胶颓诿愕墓ぷ鲬B(tài)度,應該是很有啟發(fā)性的,他的研究朝著這一問題的解決向前推進了一步。作為導師,我與萬鐘一同品嘗寫作過程中的苦與樂,為論文的完成并獲得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全票通過而感到無限欣慰。吳萬鐘君是韓國留學生,大學本科就讀他自己國家的全南大學中國文學系,八十年代中期,他去臺灣成功大學作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并于1991年取得碩士學位,他的碩士學位論文是《詩經關雎篇之研究》,指導教授是黃永武先生和葉政欣先生。以后他去英國留學,在倫敦大學學習博士課程,他研究方向仍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重點仍是《詩經》,后因他的指導老師回美國,他只好中斷在那里的學習來到北京,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做進修生,于199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9年6月通過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算來他為了研修中國古代文學,已經在國外生活超過了十年,他的妻子作為陪讀,由臺灣而倫敦,再到北京,并先后為他生育了兩個女兒。萬鐘到北大后,他們的女兒已讀小學了,這一雙女兒的漢語,比他們的爸爸、媽媽都要好。他的妻子十年來,同他長期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相夫教子,辛苦自知,難怪她帶著女兒參加了萬鐘的博士論文答辯會,當委員們一致通過萬鐘的論文時,她流下了熱淚。對此,我也很感動,從中我感受到韓國人對教育的重視,為了萬鐘的學業(yè)有成,他父母、親人所投入的不僅是物質的,還有濃濃的親情,熱切的期待和衷心的祝福?,F(xiàn)在萬鐘一家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天道酬勤”,我相信在學術事業(yè)上,萬鐘會不斷取得成就,也真誠地祝愿他們一家美滿幸福。萬鐘要把他的博士論文出版,要我為他的書寫序,不好推辭,寫了如上的話,權以為序。費振剛二○○○、十二、五于北京大學暢春園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