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作家,政治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有玄珠、方璧、郎損等。浙江桐鄉(xiāng)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畢業(yè)后進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職,從此開始他的文學生涯。1920年任《小說月報》主編。同年12月底,與鄭振鐸等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積極從事政治活動,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武漢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官,《民國日報》主編。大革命失敗后,東渡日本。1930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7年后,到武漢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主編《文藝陣地》。1938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協(xié)會聯合會主席。1940年5月到延安。1940年底到重慶。后又到桂林、香港,擔任《大眾生活》編委。1946年底,應邀赴蘇聯訪問。1949年后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文化部長,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常務委員,第四、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茅盾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蝕》、《虹》《子夜》、《第一階段的故事》、《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中篇小說《路》、《三人行》;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國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發(fā)展的里程碑,顯示了現代文學在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方面的實績。此外,還有大量文學評論、神話研究、散文、雜文、歷史故事等。文學論文集《鼓吹集》、《鼓吹續(xù)集》、《夜讀偶記》、《關于歷史和歷史劇》、《雜談短篇小說》、《反映社會主義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還翻譯了幾十種外國文學著作。文化大革命后寫成的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茅盾生前為團結廣大作家,培養(yǎng)青年作者,促進文學理論建設,增進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貢獻。其作品歌頌人民、歌頌革命,鞭撻舊中國黑暗勢力,表現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guī)模宏大的現實主義歷史畫卷,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章驥、盛志強同志合撰的紀實性長篇小說《茅盾》,將茅盾同志的一生藝術性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將茅盾同志生平中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文學活動和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作了比較生動的描寫,進行了比較深刻的揭示。讀者從可可以看了這么一條真理,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